2009年8月9日星期日

永恒的電影少女

心痛、心碎。這個星期,30至40歲的港男,聽到日本女星酒井法子的種種消息,大概只有心痛再心痛,然後,心碎和心碎。酒井先是攜子失蹤,然後涉嫌吸毒被東京警視廳發出逮捕令,由一個可憐少婦變成通緝犯,這幾天的曝光率,絕對抵得上過去10年的分量。在此之前,一眾元祖級的電車男,對酒井的記憶都頑固地塵封在九○年代初,心底深處迷戀的、記得的,就只有那張永遠純情的娃娃臉,和那雙永遠水汪汪的漫畫少女眼睛。

東南亞電車男的女神

酒井法子出道時留一頭短髮,燦爛的笑容加上爽朗的談吐,營造出「男仔頭」的可愛少女形象,成為男孩子夢寐以求的初戀對象。那年頭還沒有「電車男」的稱號,隱閉的動漫迷卻為數不少,雖然沒有人形攬枕或性感寫真集,但酒井的少男偶像地位肯定較時興的o靚模超然得多,她的女神形象能歷久不衰(老),漫畫家桂正和居功不少。

被喻為最能描繪少女質感的桂正和,本身亦是酒井法子的粉絲,筆下不少女主角都有酒井的影子。1989年在日本出版的《電影少女》,早已成為跨代電車男的必讀聖經。誰都看得出,女主角天野愛子其實是以酒井為藍本,當時只有18歲的酒井在東南亞極為當紅,與漫畫中的愛子一起迷倒日港台韓的青春期雄性動物。而酒井亦應桂正和的要求,於1992年為動畫的原聲大碟主唱片頭曲。從此以後,酒井就由一個會成長、衰老、結婚產子的人間女孩,變身成永恒的電影少女。

桂正和筆下的女主角

桂正和的畫功極其細膩,以獨特的筆觸勾勒出少女肌膚的柔軟感,故事內容糅合了科幻、愛情、挑逗、偷窺等元素,散發出少年人獨有的迷惘清澀感覺,把少男少女對異性的好奇和性的疑惑活現紙上。就如o靚寫真集一樣,讀者和家長對桂正和的作品有兩極的反應,鍾愛者奉他為名師,鞭撻者則指內容過於露骨,帶有色情成分。但不容否認的是,桂正和備受年輕讀者歡迎,他筆下的少女的確美得如詩似畫,而書中主角晦澀的處事態度,引起青少年的極大共鳴。

《電影少女》中愛子是從錄影帶走出來的16歲女孩子,原是身材豐滿的溫柔女孩,任務是安慰失意的男士。但中學男生弄內洋太錯用故障的錄影機播放影帶,結果令愛子「天生」有缺陷,變成平胸的爽直的女孩,由電玩人偶變成具有人性的少女,對愛情義無反顧,她愛上了洋太,犯了電影少女的最大禁忌,面臨消失的危機。

現實中酒井健康可愛但絕不暴露,在漫畫中投影為愛子後,就從另一方面滿足擁躉們的性幻想,變得性感、善解人意,但卻不是隨便上的援交少女。漫畫裏有不少挑逗性的裸露場面,接吻愛撫亦不時出現,但未成年的少年男女,在最後關頭沒有把性事進行到底,保存童貞。而理應消失的愛子,化作光粒守護洋太,終於得到真愛,變成人類與洋太長相廝守,典型的童話式happy ending。
粉絲當酒井是不老的電影少女,然而書架上放了20年的漫畫都發黃了,故事的角色永遠年輕,大家卻沒有發現酒井已是年華逝去的中年婦。當她在港聞版重現時,就像當頭棒喝般提醒當年看漫畫、追偶像的無憂少年,現實亦和酒井一樣,變成需要面對生活的種種瑣事的中年人。酒井的失蹤5天期間,是為了逃避刑責抑或逃避生活?自首是想承擔責任還是放棄人生?應是與她一起成長的中年人共同面對的疑惑。

2009年7月9日星期四

MJ死亡的傳媒啟示

米高積遜(MJ)走了,「流行曲之王」駕崩消息,像核彈空投到媒體,成為全世界的頭條新聞。這場沒有煙硝的資訊戰,媒體專家判定是社交網站勝出,Twitter和Facebook等新秀,技術擊倒了CNN、BBC、MSNBC及FOX等新聞巨頭,而搶先證實MJ死訊的,是專爆八卦娛樂秘聞的美國TMZ.com,該網站其後亦率先披露MJ舞台上的最後遺照,成為MJ死後的權威消息來源,一舉成名天下知。

生死差之毫釐,對傳統媒體來說,訃聞是最不能出錯的新聞,未有確實證據前都不敢公告,錯失先機亦情有可原。而在MJ身故一役,這一秒傳出噩耗,下一秒已有千萬名網民接到消息,大家搶先在Youtube、twitter、facebook裏開著自己的悼念會,看MV、寫網誌、與同道人交流,在快速的web2.0之下,傳統媒體顯得遲頓笨重,慢了不止三拍,而隔日出版的報章,更加是明日黃花的二手記憶。MJ之死象徵互聯網的資訊傳遞速度及多樣性,已全面超越傳統媒體。

每逢有重大事情發生,群眾就會瘋狂地追逐資訊,CNN有這樣的標題:「MJ死,互聯網幾乎陪葬」(Jackson dies, almost takes Internet with him)。MJ憑一人之力,擊潰了網上巨鯨,CNN點擊量突然暴升五倍,一度癱瘓;Google伺服器以為受到恐怖襲擊,最少有三十五分鐘無法顯示MJ的搜尋結果;facebook一度不能更新,AOL聊天軟件投降四十分鐘;twitter每秒鐘冒出五千條「小鳥叫聲」(tweets),哀號了六萬六千五百次之後,網站大概因大嘈吵而一度關閉冷靜……再多的伺服器都滿足不了渴求資訊的群眾,網站逐一被衝倒,那是王者最後惡作劇。

過去互聯網只是媒體的附屬品,往往是新聞廣播或出版後,隔一段時間會轉載上網,那段滯後時間成為傳統媒體存在價值的安全網。然而,隨着電訊器材普及化,全球已進入「全民記者」年代,滯後時間逐漸縮短,加上網絡資訊多樣化及跨國界,傳媒反過來被牽着走。事實上,從湖北石首市群眾運動,到伊朗大選示威等,都是由網絡帶動傳媒;而社交網站對群眾的影力,可能已甚於傳統傳播媒介。

相對影音傳媒來說,互聯網對報章事業衝擊最大。MJ是在清晨時分死亡,新一天的報章才剛印好,隔天出版的報紙,刊載的都已經是在網上或電視台翻炒再翻炒的「舊聞」。雖然,翌日報紙較平常銷量更好,原因是具有「剩餘價值」,即可用作收藏紀念,並有傳統讀者捧場。但是,報紙的新鮮感及影響力已逐漸消散,長遠來說,將不能避免銷量下跌或被邊緣化的厄運。

傳統媒體的出路在何處呢?答案就在每人必備的手機。

美國傳媒報道,當紐約時代廣場屏幕播出MJ逝世的消息,群眾紛紛聚集,然後拿出手機猛按,有人趕及向親友報喪,更多人是立即上網追看最新消息,然後看幾段MTV悼念,未回到家已在網誌上寫完感想,還成為懷念MJ社團的成員……

人類的溝通方式已進入「後手機年代」,手機不單是語音通話工具,而是集合資訊、溝通、社交娛樂的載體,iPhone已搶先一步作出亮麗示範,一機在手,可以把電視、電腦、報紙及隨身聽一一掃走。傳統的生機在於如何在手機內搶灘,日後用戶的眼球將緊盯到小屏幕上,若不能吸引眼球守視,或者滿足於停留在紙張上的方寸,將逃不掉被淘汰的命運。

2009年6月18日星期四

兩種僵化 一樣害人

政府以MBA思維治理小城,把一切民與人命都化成一盤數,所以才會發生垂危傷者要付款買藥的涼血事件,也衍生了正生書院與梅窩居民的衝突。

醫管局從二○○五年制訂藥物名冊,病人需自費購買非通用名冊下藥物,既是成本效益的考慮,亦可防止濫冊。但是,因為現行制度管得太死,專科之間不能越界,以致身患多種「專科病」人士需經常「轉科」才能取得藥物。病人若遇到好心的醫護人員,尚且願意為他們辦理手續,否則就要為藥費而籌措。

基於上述政策,才會出現旺角大車禍的女傷者在垂危要付錢購買特效止血針救命。當時醫護人員用盡方法仍未能替她止血,危急時想到「非認可的治療法」,建議嘗試注射「NovoSeven」,但藥費承惠二萬二千元。家屬聽到有一線生機,即時「碌卡」付款。其實,伊利沙伯醫院人員已在常規範圍內盡力救人,而該藥物是血友病患者嚴重出血時使用,並無臨牀數據證明對一般病人有效。事實上,當時醫護人員大以可放棄治療,但因為他們重視生命,才會建議用使用該藥,是值得讚揚的事。

傳媒報道,家屬指院方沒有說過不付錢就不用藥,他們亦感激醫護人員盡力搶救傷者,那是醫療政策僵化的惡果,亦是本港醫療制度的污點與倒退。事件曝光後,醫管局即時退款,並答應檢討現行制度。

但是,伊院的醫護人員卻備受局方責難,醫管局高層在公開場合說:「醫院做法不對,救危急病人不應收錢。」那是模糊焦點的招數,請弄清楚,若醫管局沒有把制度管死,根本不會有「先錢後藥」的事情發生。所以,要寫報告的交代事件的,不是伊院,而是醫管局,請不要把黑鑊卸給院方。

同樣地,正生書院的遷校事件上,特首曾蔭權呼籲梅窩居民要對年輕戒毒者「包容、接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要求居民有「助人自助的心」,全線高官一致力挺正生遷往南約區中學舊址。而前高官馬時亨更心痛落淚,指居民的謾罵已傷害了正生書院的學生,「是香港人的悲哀」。全港輿論的大氣候,就是指責原居民自私自利,對曾經犯錯的年輕趕盡殺絕,沒有包容的心。

但是,請看清楚真貌,的確有一小撮居民罵正生學生是「吸毒仔、吸毒妹」,聲聲刺耳,令人受傷。但那正的生學生才沒有外界想像般那麼脆弱,他們因為自己的過失而願意承受後果,得到支持時沒有狂喜,反而說要理解居民的感受,那種謙恭不屈,是全港年輕人的典範。

但是,請問特首與高官們,有沒有理解當中的矛盾與對立點,有沒有對梅窩居民的怨氣作出「接納與支持」呢?事件可能涉及鄉郊利益衝突或各種勢力團體的角力,但居民最強的反對理據,就是當局諮詢不足,並且在區內殺校,令原居的民子女需要到港島區或東涌升學,然後打算把舊校舍撥給正生書院使用,於是引爆居民的怒火。這群反對遷校的居民,逐漸變成輿論下的弱者,在鏡頭前激動哭泣。

南約區中學○七年因收生不足而被殺校,三百多名學生以及未來的中一生,都要到長途跋涉上學去,現時連母校要被佔據,傷感與激動亦難免。既然政府喜歡用算式,這裏就計一計數吧。以三百名學生受影響計算,每年上課一百八十天,上下課要三小時,來回船費承惠二十三元,即是每年浪費掉十六萬二千小時和一百二十四萬二千元船費。當中還未有看不到的時間、心理和社區成本,政府殺校省下的,能抵消這條數嗎?

政府在離島及偏遠地區沿用統一的殺校準則,表面上是公平,實質上是對原居民的不公義,遷校釀成的爭議,其實就是「以數治城」的惡果,現在都由正生書院與梅窩居民在承受。若重視原居民感受與正生書院的需求,何不想辦法讓兩者共存呢?

兩種僵化政策,後果一樣害人,政府部門卻沒有表現出疏導怨氣與承擔後果的勇氣,反而把責任推給醫院,推給原居民,引道市民以兩極化思維去看待事件,那才真正是香港人的悲哀!

2009年6月16日星期二

正生書院遷校的新仇舊恨

作為一位前教師也好,一位支持更新人士也好,肯定讚賞戒毒學校基督教正生書院的理念與貢獻,若該校開在我家隔鄰,亦會舉腳贊成。然而,若我是梅窩居民,會否義無反顧地支持呢?其實這次選址,是涉及許多新仇舊恨,傳媒和外界都不宜搬出正邪二分法,把雙方兩極化。

電視的新聞片段所見,在諮詢大會上,反對遷校的聲音卻如潮湧至,梅窩家長的激動,暴躁、狂鬧;甚至把區內未懂事的小孩子都拉出來做磨心,而正生的師生則處於劣勢,被包圍,被責罵,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單看畫面,實在有點魔鬼與天使的對立格局,各種陰謀論浮面,誰都說有背後力量在鼓動。這種兩極化的情況,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

最難得的是,那些曾經誤入歧途,現正努力戒毒的孩子們,沒有逃避鏡頭,沒有怪責村民的歧視與責難,紅着眼睛帶着激光,發紅的鼻子沒有令他們垂頭,一位女生以有點委屈的鳴咽在接受訪問,平靜地說:「我曾經吸毒,是『曾經』,現在已戒掉了。」因為她知道這些苦果,是走過歪路的人必須去承受,全因為她們「曾經」有錯,那已是過去式,可以用現在和將來式修正過來。一幕幕的畫面,一句句無怨無恨的說話,正在化解着村民與校方的矛盾。

電視與媒體當然會選擇性報導最激動的畫面,作為觀眾,最初想當然地以為梅窩居民是自私自利。但是,翻查資料深入了解,才發現其實是政府政策失誤而累積下來的舊恨。建議讓正生書院遷入的「新界鄉議局南約區中學」校舍兩年前丟空,原因是「收生不足」,因為每年「只有」約五十多名中一生,不足以開兩班,所以需「殺校」,據說當時300多名學生就這樣被迫離開,每天花漫長時間來回上學,單是計算交通開支和浪費了的時間,難度抵不上殺校省下的成本嗎?

因此,就算不計其他社區利益,對梅窩家長和居民來說,殺校已種下難以釋懷的恨意:為甚麼我的孩子要長途跋涉去上學?空置校舍如今可能被另一群年輕人進佔,家長與原校學生心裏不滿,是可以理解的事。

問題癥結是,為甚麼政府要以統一的成本效益去計算離島教育呢?為甚麼要把的離島的中學殺掉呢?若非使用原有校址,或者居民可原區讀中學,這些舊恨便不成氣候,正生亦就不會被迫貼上「霸校」的標籤。說到底,是誰的錯?不是居民、不是學生,更不是正生,而是教育政策的失敗。特首曾蔭權與高官都在出口術,說支持正生,叫各界給濫藥者改過機會,潛台詞反而令居民更冤了,真的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案嗎?其實只要政府肯承擔責任,不用數學題去計算,大可以兩者兼得啊?

至於新仇,小部份人認為戒毒學校的學生會破壞社區治安,如同疾病般會傳染,應躲到偏遠的地區「專心」戒毒,這種說法當然不被主流意見接受。那些孩子是社區的一分子,總要回家,為甚麼不相信他們的改過決心呢?面對責難、噓聲,他們落淚,他們堅強面對,這正是其他孩子該學習的。人生的路途中,誰都曾經犯錯,能及時改過就好了。濫藥問題已不是別的家庭的事了,而是切切實實地影響到整個社會,以為推到荒島就能解決,未免太天真也太無知了。

無論是否遷校成功,鬥爭之路仍很漫長,但是,請別把新舊仇恨加劇,特首與高官說也別想為自己的過失開脫,那正是政府以成本效益去制訂教育政策的惡果,結果要孩子們去承受。困局已成,但請給孩子一個機會。

2009年5月16日星期六

特首立場等於港人立場?

六四事件,一直是埋藏在政界的地雷,不時有政治人物誤踏「中招」,輕則灰頭灰腦低頭道歉,重則民望大跌無法翻身。這次踏中地雷的,是曾經發表「民主文革論」而道歉的特首曾蔭權。

在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上,曾蔭權被泛民議員問到會否支持平反「六四事件」時,他當然簡單地回答是或非,反而繞圈說明白港人對六四事件的感受,指事件已發生多年,國家多年來為香港帶來經濟繁榮,在各方面發展上都有驕人成就。最後更說:「我的立場是代表一般香港人意見」。

此語一出,場內場外同樣嘩然,在座的泛民議員怒氣指數飆升,長毛梁國雄即場掟咪大罵「良知都可以出賣」,然後多名泛民議員離席,導致會議暫停。場外的政治記者則覺得好醒神,因為有sound bite可記,有頭條新聞可寫,不需為挖料而煩腦。當泛民議員步出大廳,即時被行家包圍,「沒良知、冷血、出賣港人、六四記得上街,一定要道歉……」交呀切齒的大罵,是激起民憤的最佳方法。

坦白說,在記者和一些政治人物而言,心裏對於曾蔭權以一已之意見當作是全港市民的想法,心裏暗笑愚蠢之餘,亦不禁想起賣座的港產片──《無間道》,暗想煲呔曾其實是「暗罵明幫忙」,成為泛民的最佳宣傳工具,再次喚醒市民對六四事件的關注與回憶。

過去的數年,幾乎每年都有「六四無間道」這個角色,大家印象最深刻的,當然是已故民建聯主席馬力於○七年所說的「坦克碌豬論」,意指坦克無可能輾死人,否則可以拿幾頭豬去做實驗,據說他的言論令當年燭光晚會的入場人數大有增長。而今年擔綱「演出」的,學界代表自然是港大學生會前會長陳一諤,政界的曾鈺成早前指「現在非時機平反六四」的論調未能激起火花,詎料曾蔭權昨日以六四民意代表自居,終引爆另一炸彈,令原本已頗為熾熱的悼念六四氣氛,將更加澎湃。

曾蔭權的前半段言論其實只是老生常談,出事的是「我代表香港人」那句話。誰都知道,香港特首是由八百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出,委員會的成員,絕大多數是政治分莊,以確保能讓中央心儀的人選當選,這就解釋了,為甚麼前特首董建華在民望低落時,仍能在二○○二年取得逾九成的提名票而自動當選。所以在授權性質上,特首根本就不能視為民代表,這一點,曾蔭權理應心知肚明。

另一方面,莫說是一個城市的首長,就算是一國元首,其所說所想亦不能說必定代表國家人民。在民主政治的國家中,由於執政黨和在野黨互相監察和輪替,當選者只是得到較多支持的一方,但反對者仍然存在,到後來甚至是反對者佔大家數。觀乎日本、法國、美國或英國等,國家元首從當選到卸任,民望在「政治蜜月期」過後,無不是往下走,雖然他們仍是國家代表,但誰到知道他們的想法已脫離民眾。

只有在一黨專政或政治欠開明的國家,首長才會是「絕對的民意代表」,因為民眾的真正想法都被封鎖,無法表達。幸好,香港還有僅餘的言論自由,曾蔭權的想法是否主流?從輿論風向就能得知。

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

「五一二」與「六四」


富新媽媽、汶川媽媽、都江堰媽媽……當然還有爸爸、爺爺、嫲嫲、舅舅、嬸嬸等,在剛過去的母親節,全世界悲慘的母親與家長,就散落在四川大地震的瘡痍土地上。

四川大地震一周年前夕,官腔否定有豆腐渣校舍存在,四川省建設廳廳長楊洪波聲稱,地震後派出二千五百名專家及技術人員到災區進行鑑定,發現校舍倒塌「主要因建築質量原因而導致房屋倒塌的案例」,又說若有「確切證據」證明違法施工,將依法嚴肅查處,絕不姑息。

不存責任流氓邏輯
楊洪波「負責任」地強調,重災區房屋建築抗震設防很難抵禦此次特大地震,重災區房屋的倒塌是不可抗的。

任誰聽到這種睜眼謊話,自然會怒氣攻心,自認是「偏執公民」、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藝術家艾未未,在網誌內生動地詮釋官腔的隱喻:「如果你聽不明白,可以這樣說,由於你在一條必然要下沉的船上,這時無論是誰殺了你都是無罪的,因為反正你難逃一死。或者是說,都南京南京了,強姦當然就只能是個娛樂。結論是由於高震級,所以沒有鋼筋沒有水泥的『豆腐渣』坍塌是順理成章不可追究的,不可追究就是不存在責任的,這還不是流氓邏輯。」

艾未未是詩人艾青與高瑛之子,文化大革命時,一家三口被送往新疆勞改,他當然最明白受冤的感受。

是的,川官嘴角噴出的口水花,像一大把一大把的鹽花撒在喪子家庭的淌血傷口上,許多含冤遺囑只能崩潰痛哭,哭孩子死得太冤,死得不明不白。國內媒體被迫噤聲,但境外媒體還是不斷摸老虎屁股,把地震一周年的焦點,都聚在豆腐渣懸案上。

與「六四」相比最忌諱
經過報紙的專題報道與電視台的地震特輯,近日網絡與民間漸漸響起了一種說法:「『「五一二」』豆腐渣校舍,與『六四』慘劇都是中國在文革以來最大的冤案。」這種中央政府最忌諱的想法,在喪子家長受到打壓的氛圍下,漸漸成形。

「六四」時,學生與民運人士被屠殺、被追捕、被壓迫,至今尚未平反;一年前,誰也沒有想過這種「特別待遇」會落在地震遇難家庭身上。一年前,四川綿竹市委書記蔣國華公開向遊行家長下跪,誓言旦旦說會徹查事件;一年後,他調任升官了,真相未明,卻有更多官方人員出動,全天候對敢言人士進行監控與打壓。

正如楊洪波說,要有「確切證據」才能提出指控。於是,作家譚作人追查學校遺址的建築質量,並寫成數萬字調查報告,下場卻是涉嫌「顛覆國家政權」罪被捕。其他獲得校舍圖紙、建築資料人士,一旦把證據交予官方,就要開始逃亡生涯,另有志願者更被追捕至想跳海尋死。

豆腐渣怨恨代代相傳
至於堅持追究責任的家長,到北京上訪時被強行帶走,部分接受傳媒訪問的父母,亦要過着東躲西藏的流亡生活。「五一二」的喪子家庭,與「六四」的天安門母親,隱隱是有一條紅線相連,殷紅悲滄得教人落淚,卻同樣是官方的忌諱。

要掩蓋一個謊言,就得再撒十個謊話;要打壓一件冤案,背後肯定有更多受冤者。一些受災家庭已再生育,卻對孩子說:「毋忘豆腐渣殺死你的哥哥/姊姊。」怨恨代代相傳。中國於一九七○年代起實施計劃生育,一九八九年的學生與二○○八年的孩子,大都是一孩政策下的家傳寶貝,許多家庭的唯一血脈就在人禍中斷掉。

白頭人送黑頭人是人間最大悲劇,官方卻要蟻民本着「社會和諧」而放棄究責,那種和諧卻像豆腐渣一樣脆弱,遲早塌下。中國政府何時能明白,只有替受害者平反,才是解開死結的唯一方法?
不能說的真話(I) - 中共打壓豆腐渣真相@TVB--星期日檔案

不能說的真話(II) - 中共打壓豆腐渣真相@TVB--星期日檔案

一年前的有線報道

2009年4月21日星期二

VIIV,今年20歲

她叫VIIV,今年20歲,每逢臨近她的生辰,爭議必定再起,她絕對是一位惹火尤物,每次談起她的本質,總會觸動執政者的神經。

若她20年前走另走一條陽關道,我們會否在獨木橋相遇?身邊的朋友,近日都在談論她,記得她出生那年,大家曾經熱血過,那些血卻在偌大的廣場上冷卻,沉積,遭洗擦後,其實罪證還在。有些人不想回憶,更多人是不敢忘記。

絕對的黑白,明顯的是非,為甚麼還要爭拗?再以糊模視聽的手法去作出所謂「理性」的討論,正如節目主持人所說,是對死難者的第二度侮辱。片頭的一連串疑問,片中穿插的片段,年輕人口中的但是...但是...鎮壓無辜學生肯定是不好,但是為了國家統一這方面,肯定是重要的...鎮壓,中央是「有些」問題,但是學生....若5月30日和平散去,悲刻就不會發生...那些如果、早知...都在把血的原罪推向被殺者,就是那些無法再發聲的,無法被公開悼念的屍體。

程翔說:學生的錯,怎能與執政者的罪相提並論呢?

子彈在我手,罪在你口,所以射殺你,罪就在你。這種歪理,竟然有那麼多捧場客,難怪國產電視機會爆炸。我們還是忘記過去,努力賺錢,向成龍學習,買部日本製(可能是中國裝嵌)的電視機好了。

2009年3月1日星期日

為何要補貼大學生就業

數年前,因為急病被送進急症室,醫生看完檢驗報告說:「你要立即入院。」當時既沒有心理準備,也以為是小事一樁,便求情說:「醫生、醫生,唔入院得唔得?」醫生問:「你是大學生嗎?」我答是。他就說:「你受過那麼多教育,社會為你花了那麼多資源,若死了,就是浪費,對不起納稅人。」結果,是藥物敏感,乖乖住院,撿回一命。不敢說能否能對得住納稅人,但最低限度也把大學時期的貸款還清,而且也成為了納稅人。

自以為了不起
想起這件往事,只因為聽到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到,政府將預留1.4億元去推行「大學畢業生實習計劃」,替大學生安排在本地或內地的企業實習,接受半年至一年的培訓,預計有4000名畢業生受惠。

何誰想到,曾經被視為社會精英,甚至是「天子門生」的大學生,竟會淪為需要政府優先眷顧的一群?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本港勞動人口達到368.7萬人的歷史新高,4000人大概佔0.11%,對改善失業率來說是杯水車薪,但新計劃將對勞工市場造成結構性破壞。

社會上一般質疑聲音,直斥指大學生有良好的教育基礎,競爭力理應較一般人優勝,官方津貼只會令那些原本會聘用較低資格勞工的職位,被大學生一一搶佔,但實質的崗位可沒有增加。若只是「一換一」,也許未必算是壞事。

事實上,勞工市場一直順應了達爾文物競天擇的理論,所以在經濟差的年代,中年失業者難以重投勞動市場,低學歷的年輕人亦難覓佳職,同樣情況早在九七金融風暴後,以及沙士期間上演過。那個年頭,大學生做月薪7000元的保安員都不是新聞了。當經濟稍微轉好時,高學歷者會急忙另覓佳職,故沙士後經濟復甦,直至去年金融海嘯前,就增出現大規模的大學生轉工潮。

新畢業的大學生埋怨「這是最壞的時代」。但試想想,除了大學生「供不應求」的六十至九十年代初,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何來有好日子過?陳冠中先生在《我這一代香港人》裏自省地說:「太多我這代人自以為了不起,其實比不上我們上一代,只是運氣比較好。」  是的,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讀書從來不是發達保證,也許連溫飽都沒有保證,多少飽讀詩書的才子佳人,壯志未酬,卻在貧病中老死。書中從來都沒黃金屋,但讀書人卻是道德與正義的重要支柱,那才是「社會棟樑」的真正意思。

著名的德國投機家科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曾被人問到:「你希望兒子也做投機者嗎?」他的回答是:「如果我只有一個兒子,他將成為音樂家,若有第二個兒子,我將培養他成為畫家,第三個兒子培養成為作家或記者,而第四個兒子一定要做投機家,因為總要有一個人養他三個窮哥哥。」為投機而生的智慧老人,在他心目中最重要的,卻是文化學養。

體會貧苦生活
政府貼錢助大學生就業的做法,就像鼓勵大家都做投機家,而入場券就是一紙大學畢業證書。這樣的不義社會之下,難望有奏出滋潤人心樂章的音樂家,不會有繪出撼動世人心靈作品的畫家,也難以有挺身揭露社會黑幕的記者。曾俊華投下的一顆小石子,沒能力令就業市場活化,卻令勞工市場翻天不公義的巨浪。

1.4億元若能惠及4000名大學生,即分均涉款3.5萬元,與其讓大學生錯配工種,不如讓年輕人(不論學歷)組團到國內或第三世界的國家做扶貧義工,體會何謂貧苦的生活,再反省日後的路吧。須知道,許多香港人家中的外傭,何嘗不是有大學學歷呢?

2009年1月4日星期日

娛樂性豐富的樂壇頒獎禮

都說是大眾娛樂,當然要娛樂大眾,即是呢,你唔識那些歌手,覺得那些「金曲」超難聽,都不要緊,因為總有一些關節令人永誌難忘。例如當年許志安與sammi的「廚房宣言」,那一屆有甚麼歌得獎?忘了,但你總記得這對過氣情侶的感人一刻。

今年的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絕對會被網民寫入經典,只因有以下拿難獎的一幕,錯得咁好笑,錯得咁經典,絕對係一絕!

即係呢,得獎的是關菊英(已經好騎呢),但後面的關心妍,一聽到個「關」字,竟然衝出拎獎,仲要同菊姐擁抱,幾乎想講埋感想,呢舖,真係.......有冇潮語可以形容?若果我係佢,即刻搵窿捐。
仲有呢一幕,唉,明叫佢去死,同陳奕迅合唱,慘過同郭富城比舞,所謂「K歌之王」,通常都係走音的.....自己睇片(請留意曾志偉有骨的對白),都係o個句,好彩網上有youtube。

該猥咯~~~out晒!

不是太久以前,即係幾年前,仍然敢說自己算是樂場潮人,即係廣東話o個壇,就算不是識晒,最少都會懂八成。近年,即係近一兩年,真是不能不認out。偶然瞥見頒獎禮的人、聽到那些陌生的歌,嘩嘩嘩,這些也配當「金曲」?爛銅都不值呀!不少歌手得獎時都灑幾滴眼淚,我都想哭,廣東樂壇,靠你們呀,靠你們催毀啊!

把叱吒和勁歌金曲的金單總結一下,來,看看你懂得多歌、多少人。最可悲的,是那些前前前輩還在,不是他們勁,而是後來者太差,饒了我吧。

好彩還有youtube,把歌目輸入搜尋欄,聽一遍就發現,原來不懂得那些歌,某程度上是一種幸運,而不是罪過。因為,有太多歌實在很難聽,曲詞唱俱差,肯定難成經典。

以下是兩個頒獎典禮的曲目,你聽過多少首?要排「好聽榜」相信很難做到,但「難聽榜」,恐怕競爭相當激烈。個人來說,最好聽也最hit的,的確是謝安琪的《囍帖街》,但請大家認清楚,Kay的歌一向都不錯,她的第一張大碟就很好聽了,而後來的歌都有風格,這首hit歌甚至不是她最好的,只是對手弱得令到小眾變大眾,死未!

容祖兒《跑步機上》
謝安琪《囍帖街》
楊千嬅《撈月亮的人》
關心妍《龐貝.21世紀》
陳奕迅《歌.頌》
林 峰《愛不疚》
何韻詩《韻律泳》
張敬軒《他的故事》
古巨基《眼睛不能沒眼淚》
李克勤《她慈我悲》
方大同《LoveSong》
古巨基《下次再見》
張敬軒《櫻花樹下》
歐陽靖《ABC》
陳奕迅《路……一直都在》
農夫《舉高隻手》
楊千嬅《撈月亮的人》
林海峰《我O地大家》
蔡卓妍、林俊傑《小酒窩》
孫楠《心裡話》
容祖兒《Lucky Star》
陳柏宇《I Miss You》
HotCha《You Are My Best Friend》
鄭融、周柏豪《一事無成》
小肥、吳雨霏《逼得寵物太緊》
王浩信、胡杏兒《最難過今天》
黃伊汶《渴求》
孫耀威《只要和你在一起》
可嵐《千嬌百媚》
麥浚龍《寫得太多》

2008年10月19日星期日

當生果金=迷你債券

約10年前,當DVD機還是奢侈品時,一位朋友在羅湖商業城購入一部「DVD影碟機」,但發覺只能播VCD。朋友返回店舖交涉,誰知店員理直氣壯說﹕「這部機是由一間叫做『DVD』的公司製造,只能看VCD,機件沒問題,恕不退換。」朋友大吵大鬧後,最終還是死死氣自認是羊牯。

萬料不到,羅湖商業城式的撒賴招數,10年後竟在香港的立法會議事廳一再重現。先有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說「迷你債券」只是投資產品「品牌名稱」,不同機構產品可以不同名,市民只按名購入,他會覺得「好驚訝」;然後是行政長官曾蔭權(相關)指生果金的敬老原意已被扭曲,變成一種生活津貼,所以申請者要入息審查。

哦,原來「迷你債券」不等於「債券」,生果金等於窮長者的生活津貼,按如此邏輯推算,生果金就可等於迷你債券,皆因迷債受害人年老時可千方百計申領生果金,然後當作「利息」,阿Q地自我安慰一番。

聽到如此歪理,不期然想起十多年前讀過的Ways of Seeing,台灣版譯作《觀看的方式》,香港版於一九九一年由商務印書館印製,卻曖眛地稱為《勢與藝七篇——觀賞的觀念》,書名聽起來既難明又弔詭。

這本書的英文初版於1972年面世,以英國廣播公司(BBC)同名電視節目為基礎而伸延編寫,被視為藝術與文化的重要入門書。薄薄的書只有百多頁,7個章節當中,其中3章全是圖片,其餘4章則以文字輔以大量圖片,引發讀者反思與質疑「看事物」的方式。

英文版封面是超現實主義畫家瑪格里特(Magritte)的作品《夢境之鑰》(The Key of Dreams),四種具體的事物被冠上不同的稱號,馬頭是「門」,大鐘是「風」,水瓶原來是「雀鳥」,只有旅行箱算是名稱「正確」。這樣的一幅畫,正好切合現今香港的詭辯氛圍,作者提到,觀看先於語言,大家透過觀看才確立自己在周圍世界的地位。但人們觀看事物的方式,會受知識與信仰影響,而「見到」與「知道」之間原來從不一致。

正因如此,主觀的「知道」與客觀的「事實」落差極大,這本小書有助讀者培養批判的眼光解讀高官語言及政策詞彙。

現成的考題是﹕特首一方面迫令銀行限時處理迷債問題,但被問到會否處罰失職的財金官員時,這位「老人家」堂當黑面(各大傳媒用語)說﹕「現在不是問責時候。」那哪時才算適當時候?限令特首在3分鐘內回答。

Ways of Seeing
作者:John Berger

中文版:《勢與藝七篇──觀賞的觀念》
譯者:戴行鉞

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

旅遊漫畫(2):時間與空間的皮影戲

在城市內就可以吃到全世界美食;
透過大小屏幕就能看盡異國美景;
身邊每間店舖,都擺放了來自全球的貨品,旅行,還有甚麼意義?
然而出走是一場穿越時間與空間的皮影戲,
不要做坐在不動觀眾,而是要成為影像的製造者,
背起行裝,在光與影之間追尋不能預見的未來,那就是旅行的樂趣。

2008年10月7日星期二

旅遊漫畫(1):貨幣流轉

用歐羅到巴黎購買時尚,
花光泰銖換來一身東南亞的古銅色,
乘坐美金織成的飛氊,圍着自由神像在繞圈,
有了日元就能到搜羅最新的潮流玩意,
新台幣印着中文字體,令人倍感親切,
飛機在地球表面升升降降,
貨幣流轉間,是一場又一場出走的過程。

2008年9月29日星期一

20世紀謠言

《20世紀少年》由1999年至2007年在日本《Big Comic Spirit》連載,內容橫跨1970年代至2015年,一群孩子聚在一起製作了「預言書」,以幼嫩想法構思巨大機械人如何滅地球。長大後,一個叫「朋友」的神秘組織悄悄出現,領導人按預言書的細節,逐步把世界推向滅亡,幸好昔日的好友結集力量,合力拯救了地球,化險為夷後,舉世已滿目瘡痍。

整部漫畫,其實是關於童言如何在自編自導下成為預言,散播開去就是謠言,最終揭穿了卻是謊言。

謠言,必須有「真實性」作養分,才能令虛怯的人心發酵,然後做出當時以為很理智,事後變得極度愚蠢的行為,「真實性」濃度愈高,世態就愈瘋癲。漫畫裏,先有離奇病毒在各國散播,造成多人死亡,然後「朋友」準確地「預言」事態發展,在地球滅前,只有與「朋友」做朋友才能得救,不順從者就「絕交」被殺。

漫畫情節與現實相似

一直認為,浦澤直樹的三部經典漫畫,即早已完結的《Monster》、去年完結的《20世紀少年》(簡稱《20》),以及還未完結的《Pluto》,都是日本漫畫史上最不適合被改編成電影的作品。因為三部漫畫都是由交錯割裂的時空,以及零碎的記憶片段組成,漫畫呈現出的精妙佈局,若套用到電影上,極可能落得肢離破碎的慘烈下場。

然而,《Monster》的版權已被專拍荷李活大片的New Line電影公司收購,而《20》鐵定分割成三部曲,首部曲甫在日本上映即造成轟動,在香港亦成為潮流熱話,另外兩部曲將於明年陸續上映。《Pluto》呢?還沒有聲氣,但敢打賭,它肯定逃不過被電影化的宿命。

《20》的電影在港上映前,全球正被金融海嘯蹂躪,然後發生東亞銀行擠提事件,漫畫情節與現實生活,相似之處何其多。

官方的說法是,銀行破產是惡意中傷的謠言,經過手機迅速散播而引起恐慌。速度,正是典型「20世紀謠言」的傳播特色,同樣的波瀾曾在SARS時期經歷了第一波高潮,而且今後還是會不斷重演,速度將會愈來愈快,力度亦會愈來愈猛。

SARS搶米東亞擠提

記得2003年的4月1日嗎?當時SARS疫症處於高峰期,政府在愚人節的清晨宣布把淘大花園E座封鎖。當日肯定是天晴,春天的陽光卻令人心寒,我留守在淘大花園,看着謠言的產生與流竄。
早上,看著穿上全套保護衣的工作人員陸續到場,口罩下是緊抿的嘴,除了必要的說話就閉嘴,屋苑裏彌漫詭異的沉默。警員架起鐵馬把E座的大門圍住,大批糧食運到,內裏的居民打電話到各大媒體哭訴,絕望聲音配上凝重的畫面在大氣電波裏傳送,香港變成名副其實的悲情城市。

中午,手機開始收到短訊,朋友都說網上充斥傳言,指香港快要宣布變成疫埠了,股市下午開市後大跌,超市出現搶米潮,大家在疫埠與孤島間劃上等號,內裏的人會斷糧斷水斷魂。那些理智的常識在恐慌中派不上用場,一位獨居的社工朋友,趕忙搶購了5包5公斤的白米,雖然她平日甚少在家煮食,一年也吃不到一包米,但心寒的感覺讓她有氣力把白米與罐頭抬回家,然後頹然坐在地上,她說,那一刻終於哭了,覺得沒有明天……

疫埠謠言在傍晚被戳破,那些搶購糧食的人潮漸散,手機傳來張國榮跳樓身亡的消息,真實的慘事反而變成難以置信的愚人節惡作劇,直至新聞以權威姿態報道事件,全港市民才被迫相信那是真人真事。

如果沒有SARS,沒有封樓,沒有居民哭訴,香港成為疫埠的說法,只不過是一場單純的愚人節笑話,有誰會去排隊托米呢?最後,朋友家中的白米長出了「殼牛」,當它們開枝散葉到三代同堂時,就「連牛帶米」被丟棄了。

雷同情節,在2008年9月24日中午重演,當時手機響起後,傳來朋友急喘的聲音﹕「聽講東亞要破產,你有沒有錢存在裏面?冇?那我要快點通知XX,他肯定是東亞客戶。」那一刻,想起5年前愚人節的情景,當時在超市搶購糧食的人潮,眼神跟東亞銀行門內的人龍一樣,透現深邃的恐懼。被恐懼征服自取滅亡

《20》的第4期,講述主角之一的落仔曾經是日本黃金時代的精英,雖然已婚生子,但一心想著在事業上衝刺,眼中全無家庭。渴望親近爸爸的兒子,因為在路上認錯他人是父親,結果被車撞斃。喪子之痛令落仔捨棄名字,躲到泰國的森林裏跟和尚修煉,想要變成堅強的人,但和尚這樣回應﹕「要變得更加堅強嗎?所謂『強』,就是因為知道『弱點』;所謂『弱點』,就是因為『恐懼』,所謂『恐懼』,就是因為『擁有珍貴的東西』,所謂『擁有珍貴的東西』,就是因為『強』。」

因為有珍惜的東西,人才會變得強,但再強的人都會有弱點,最後因為害怕失去珍惜的東西而感到恐懼,不夠堅強的人,就會被恐懼征服。據說最恐怖的恐怖襲擊,就是勾起潛藏人心恐懼,當大家都以為自己有機會成為下一個遇害者,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自取滅亡。

在《Monster》第17期裏,倫華探長預期小鎮會發生大屠殺,當時他引用了在1958年德國下薩克遜州(Niedersachsen)發生連環兇殺案*,當大家都懷疑自己的鄰居就是殺人狂,一些尋常的瑣事也會令居民大為恐慌,陷入集體歇斯底里的狀態。然後一個居民先拿手槍擊斃鄰居,此後情一發不學收拾,居民將手上所有東西作武器,經一輪互相廝殺後,結果無一生還。

SARS時,大家怕沒命,銀行傳出破產,大家怕沒錢,下次,會不會成為歇斯底里的小鎮居民?20世紀謠言,未來仍陸續有來,而且會愈傳愈急愈廣,時辰一到,誰也躲不過。

*註:在網上翻查資料,發現地名是真的,但現實中是否曾發生廝殺案則有待求證。

2008年9月22日星期一

比較的藝術

世上有一種師奶,總是唸着難明的經,對丈夫說:「你睇阿乜太個老公,最近升職加人工,前排又買新車啦。」然後轉身對兒子說:「你睇隔離黃師奶個仔,今年又考第一。」

被責罵的男人反擊:「又唔見你講陳太個老公,嫖賭飲蕩樣樣齊,我都無飲酒啦。」沉迷玩online game的兒子頭也不回:「我考尾三,即係班仲有兩個同學衰過我。」

這個家庭在左比右比之下,大家都改姓「衰」,成員有衰婆、衰佬、衰仔、衰女,總之衰埋一堆。生於群體,事事要比較亦在所難免,但選擇比較對象卻是一門深奧藝術,可惜「踏」原來一直埋藏在政區政府之中,最近不斷發揚光大。

代言人就是尊貴的特首曾蔭權先生,他早前在立法會內,被議員提問到自己的民望「跌得快過股市」時,他沒有拿在位時民望高企的毛主席作榜樣,亦不曾提及未代港督彭定康深受香港市民愛戴,更不說家寶爺爺憂國憂民令人民景仰的事跡,反而跟南韓、日本和台灣等亞洲諸國作比較,說人家的領導人民望同樣大跌,這不是特區政府獨有的問題。

這一招,就像考包尾的學生,推說世上總要有人考第尾,那是制度問題,總之自已無問題。於是,高官商賈市民大眾要比較的對象,大可盡情downgrade,以下是不同情況的模擬對答,歡迎相關或不相關人士參考:

●政府被指高薪請相熟「專材」
特首解畫:他們加入商界任職的話,人工更高,已經是蝕讓賣身給政府。
●民望長期不合格兼包尾的某些高官
官腔:求學不是求分救,做官不是求民望,特首教o既。
●救護車頻頻「死火」,原來白車每12年換一次,但特首每7年就有新車坐
官方回應:有些戰亂國家,連救護車都無,而部份國家的救護車,肯定殘舊過香港。
●地產商狂起屏封樓,部分地區出現「熱島效應」
官商解釋:原本幢幢樓都過百層,現時只有80層,已經回應了居民訴求。
●店舖賣過期半年的朱古力
店方回覆:未破最高紀錄,明顯已有改善。其實內地連數前的月餅都循環再造,香港不會這樣做,大家放心食用。

奧運在即,與其比包尾,不如學習一下運動員的精神,「要贏人,先了贏自己」,曾特首,你準備好未?

2008年9月1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53):死亡預告

《死亡預告》已被拍成電影,9月底在日本上映,幸好不會成為現實惡法,以年輕生命換來的繁榮,誰要呢?

因為人類能留下思考的痕跡,所以被認定是唯一會思考生死的生物,於是人間有不同宗教,有天堂與地獄,連葬禮都有不同套餐,但每冄驅殼最終都是塵歸塵,土歸土。死神總是突如其來,但假如有人上門說,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後一天,你會怎樣過?

這是日本漫畫《死亡預告》的情節,故事以虛構國家作舞台,主軸是「國家繁榮維持法」(簡稱國繁法),每位小孩在小學入學時都要注射綜合疫苗,當中有千分之一的疫苗針含有納米膠囊,受針者會在18至24歲間心臟麻痺死亡。執行國繁法的機構是最機密的部門,有嚴密的制度監控整個運作程序,國繁法死者會在死前24小時,收到專人派遞的「死亡預告證」(俗稱「逝紙」)。

領導人說,國繁法令人珍惜生命,國家成為罪案率低、生產力高的理想國,而犧牲的年輕人都是支撐國家繁榮的英雄,只要乖乖等死,家屬就可以得到優厚的撫卹。相反,若死前特意犯罪,遺族就要為死者背負罪疚和賠償。國民若對國繁法有質疑,就會被打為「思想頽廢者」,將被施以特製膠囊,於是,大家只好熱烈擁抱這條殺人法。

漫畫的劇情雖是天馬行空,但現實生活中,為國家拋頭臚、灑熱血的思想,其實以不同形式不斷上演,由神風敢死隊到血肉兵團,由民主鬥士到國家運動員,每個人都像被扎了一針,把生命與自我都獻出來。在「沒有國,哪有家」的旗熾號召下,獻出身家性命財產才叫做愛國,其實,叫國民去死的國家,到底愛你些甚麼?唉,我肯定是「思想頽廢者」了。

漫畫裏每個接收逝紙的場面都極度震撼,對派遞員來說那只是尋常的工作,但對接收者來說卻是死神臨門。於是,有人將積壓的仇怨爆發出來,有人以生命令摯親重生,有人專業地度過最後一刻。讀者會不期然地想像,若自己接到逝紙怎麼辦?我想我會盡力地如常度過,可以的話,發一個甜美的夢,跟喜歡的人吃一頓夢寐以求的盛宴,席間大家開心地聊天,但不會告訴他,我快要死了。然後好好寫下遺書,向親友好友道謝,最後說,請把骨灰撒到我最喜歡的海洋裏,隨風漂散,隨水漂流……

2008年8月24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52):美食媒體

香港的食肆營商環境從來都是「超級得天獨厚」,老闆總要面對超貴的租金、超高的成本、超多的員工流失率、超快出現的copy cat等問題,除非是家族生意兼買了舖位,否則想長久經營實在困難,所以香港絕少會中「百年老舖」的餐廳。

一名任職副刊記者的朋友說,在香港搞美食指南最困難,因為從酬備到出版最少要三數個月,但到書刊面世時,部份店舖已經結業或遭迫遷,指南就變成「老點書」,惹來讀者的咒罵。而一年後,書裏的店舖最少有一至兩成消失了,朋友笑說:「其實那是歷史書,10年後,大部份食店都已成為歷史陳蹟。」

香港人出名為食,食飲雜誌或電視節目多不眾數,但值得/能夠被「推介」的食肆其實是不算多,在憎多粥少情況下,記者與食家為了「有米落鑊」,搶先或翻炒新舊食店,愈多人推介的,客人越多,食物質素與服務就難以維持,於是人龍就愈來愈短,到熱潮一過,租金已貴翻天,於是又一間食肆陣亡。

試想想這些年來,多少間原本質素不錯兼有人情味的小店,在各方推介逐漸通向死亡之路?所以,樓下茶餐廳的奶茶有多香滑,我知道就好了,才不會告訴蔡瀾呢!

2008年8月17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51):看奧運

據說,全球有三分一人在追看奧運,以全球總人口是60億來計算,即有20億人沉醉在各式各樣的運動競技中。可惜,我是人類的「大多數」,中國人的「極小數」,即是,非但不會追看奧運,甚至,感到很煩厭。

長達兩個多星期的賽期裏,無論怎樣閃躲都沒法「避運」(國內潮語,即避開奧運),更準確一點來說,是從6年前申奧成功開始,國家就活在五環緊套虛幻中。在開幕式前,李寧燃點聖火之後,整個民族迴蕩着「百年一夢」的浮跨字句。聽了就想:百年前,中國人懂奧運個屁?甚至現在,連如何觀賽都成為「國民教育」,從衣著都舉手投足都要統一,卻不懂百花齊放的可貴。

對於不愛看體育賽事,也沒有大太民族自豪感的觀眾,看到聽到奧運比賽的電視節目實在是活受罪。因為能被電視台選中的,一定是與香港或中國有關的賽事,然後旁述不斷地說「我們的中國」、「我們的香港」,彷彿又回到以為國家是世界中心的狀態,很吵耳。

既然奧運躲不過,唯有往精彩處看,暫時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在開幕式唱歌的小女孩,其「天使聲音」原來是幕後代唱。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樂總監陳其鋼解說是為了「國家利益」,由漂亮的林妙可出場,相貌沒那麼別緻的楊沛宜躲在後面。唉,原來國家利益建基於「以貌取人」之上,噢,我明白了。

2008年8月13日星期三

三位公僕,走好

大家都說,我黑仔,我是剋星吧?每次做審稿的位置,總有大事發生,這趟最邪門,一天之內,有3位公僕殉職。

31歲交警蘇志豪,為奧馬護送要員為撞車身亡。

然後是消防隊目蕭永方及他的徒弟陳兆龍,在云云紀律部隊,消防員的形象無疑是最好的,連工作性質都那麼純淨。所以,對他們總是偏私的,就連早連西頁長命斜大車禍,當有責罵消防員在車身殘骸前拍照,心裡就替他們不值,難道在較早之前,大家看不到他們正奮力救人嗎?盡力完成工作後拍照,不值得嚴勵責罵吧?

那些頹垣敗瓦,那些濃煙烈焰,對平民百性當然是危險勿近,但對消防員來說,卻是必須趕赴的戰場。當日報章連番責罵拍照的消防員時,我真想寫一封信為他們抱不平,可惜,只寫到一半,沒有完成,當然也沒寄出,有點後悔。

紀律部隊在穿上制服時斷了氣,總是令人傷感,這些消防員的故事,閃亮人心,只可惜我們對蘇志豪知得太少,三位公僕,你們可以卸甲了,一路走好!圖片來源:衙門--警察討論區

2008年8月10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50):社會企業

民間活動就像野花野草,沒人打理時長得最茂盛,一旦被人刻意栽培、胡亂施肥、好心規劃時,絕大多數都沒有好下場。當官方還未發掘出「社會企業」之名,街頭巷尾早就有其生存之道,然而冠上「企業」的好聽名銜後,卻反而難以肆意蔓生。

民間智慧從來都是超脫官方想像,主觀地認為,真正隱於市的小生意,該是免商業登記,可以隨時變掛的賺錢活兒。最典型例子當然是無牌小販,夏天可以賣甜品,冬天轉賣糯米飯;早上趕造三文治,下午出售砵仔糕,沒烹飪天分的可以賣成衣、水果或者玩具,生意旺時還就聘用相熟鄰居幫手……也許不能富貴,但不少人就是這樣養活了整個家庭。

不想站到街頭,還可以替人家包伙食、照顧小孩、出租電子遊戲機、做美容、弄木工,只要有氣有力,容易賺得溫飽。那時候,「綜援」曾經是一個遙遠的傳說名詞。

無名無牌的生存罅隙,隨規劃與城市法規日漸「完善」而遠去,當公屋商場盡收在領匯旗下,莫說是捐窿損罅的小生意不能生存,連攞正牌交租的街坊生意都被大財團趕絕,所謂「社會企業」,變成現在式與未來式的傳說名詞。

2008年8月3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49):關於錢……

只要把人民幣摺成風琴狀,就能看到不同表情的毛主席。

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發明是甚麼?不是文房四寶,也不是粥粉麵飯,而是錢。

就算是獨活在孤島的魯賓遜,除非有錢買起整個島,否則某天那個小島要被「打造」成旅遊項目,他這種原住民還得被迫遷。因此,無論是貪戀銅臭抑或自命清高,沒有錢,的確萬萬不能。

花了數千年時間,終於從以物易物發展到虛擬貨幣,金錢令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轉化成人與制度之間的信任,是名符其實的「認錢不認人」。貨幣背後的信念一旦崩潰,任何國家都要跨台。若要引經據典談論金錢的歷史,大概寫論文都嫌太短,今趟,不如先談談金錢的趣事。

錢,的確會令人瘋狂。

近日最經典例子,幕過於中港兩地瘋狂炒賣奧運紀念鈔票。7月初內地率先捲起頭浪,銀行發行600萬張10元人民幣奧運紀念鈔,據說在全國各大城市均掀起搶兌潮,僅15分鐘就換完。炒賣價有如過山車,以5張連號的鈔票計算,炒價由800到5000元,只是何時覆舟。

那股浪潮後來翻過來香港,排隊黨無懼黃色暴雨,等足三日三夜,龍頭盡處,就是等收錢。付鈔票,買鈔票,一來一回間,錢就多了,堪稱是現代煉金術。

錢,的確能令國家覆亡。

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家津巴布韋(Republic of Zimbabwe),本身已世界通貨膨脹率最高的國家,今年又創新高,達到百分之220萬。不懂得計算嗎?簡單來說,是年初賣100元的東西,年底賣220萬元。該國中央統計局較早前露透,單是今年2月,年通貨膨脹率達百分之16.5萬。

處於惡性通貨膨脹的局面下,民間智慧如何對待金錢呢?中央銀行宣布發行一千億面額的鈔票,這張12位數字的銀紙,面世時只足夠買一個麵包,幾天後的價值,隨地心吸力急墜。由於每次交易都是海鮮價,銀行體系基本上陷入崩潰,沒有商人願意簽訂長期合約,因為誰都沒法計算貨品的將來價值。於是,人民又回復到以物易物的狀態,飯票糧票較鈔票更得人重視。

錢,的確會令人發笑。

跟升值貶值沒有關係,而是毛主席原來會平嘴又會笑。首次是在陳果電影《人民公廁》裏看到,戲中的小孩拿出10元人民幣,在毛主席的面上垂直摺成風琴狀,然後上下搖擺,就看到愁眉與發笑的毛主席,有趣極了。會笑會哭,從來都是金錢的兩種面貌,你看到哪一面?

伸延閱讀:
《金錢簡史》The History of Money: from Sandstond to Cyberspace--by Jack Weatherford

2008年7月27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48):被旅遊的都市

都怪蘇絲黃的遺毒太深,外國人才會像中了降頭毒咒般,一來到香港就唸唸有詞,說着「人力車、天星碼頭、香港仔避風塘……」唉,差不多是半世紀以前的事,若是50年不變,都快到expiry date了,拆了搬了重建了,不是很自然的事嗎?港督都變成了特首啦,別古板,power point就是電腦普及化的產物,足夠證明香港的確重視it,sorry,是I.T.才對,「it」是死物,雖然貼切,但大吉利是,還是要更正,免得被泄漏特區機密。

若電影中的景物對外國遊客才具吸引力,香港還剩下甚麼呢?片中有哪些人和事仍存在?當街劏雞?禁咗啦;無牌小販?快要絕跡了;亂到好似九龍寨城的木屋區?拆晒啦!旗袍女人?選香港小姐時才有得睇。數着數着,紫砂茶壺漬早已蕩而無存。

別以為我蘇絲黃迷,其實只不過是寫稿前在youtube找到大量短片,就是這些片段,已足夠令香港形象50年不變,說的是未來50年。至於近期的大片蝙蝠俠之《黑夜之神》,令人印象最深的不是高樓大廈與夜景,而是這城市有好多罪犯匿,真夠刺激。

形象從來都不是自己創造,而是來自觀眾的觀感。我發現最多外國朋友流連忘返的,是我家樓下的地踎茶餐廳,只希望它不要變成x家樂或y快活的分店就好。然後郊遊樂伙不錯,腳力好的可以去西貢,人多可以逛港島小山徑,離島一日游都不錯,若去坪洲,建議隔岸觀火,看完迪士尼放煙花才走。

2008年7月21日星期一

生於天橋底

有嗜好的人,等於有死穴;若果你的嗜好是人人都知道,就如公開了死穴讓人攻擊。明明對自己說過,書櫃裡還有太多書未看完,小桌椅下亦有一大疊《信報》未清理,記住、記住、記住,千祈、千祈、千祈,暫時唔好再買書住。

唉,人總是三心兩意嫌未夠多,戀字的人自然愛買書,買來唔睇就當豪裝的一部分,所以看到黃偉文的《生於天橋底》,嘩,細細舊成120蚊,又唔係一夜夫妻,使唔使咁貴呀?不過咁,包裝實在靚得出奇,以香港書來說,睇得出是肯放本錢設計和印刷,加上一向係佢專欄《Buy me a Sunday》的唔多忠實粉絲,今舖走唔甩咯。我諗,睇到呢舊書的心態,大概同黃偉文睇到心儀的時裝一樣,招咗,即係中咗招呀。咁樣諗法,當堂順晒氣。

或者大家會奇怪,點解書的量詞係一舊舊,而唔係一本本,我冇用錯詞,真係一舊舊,因為佢係用盒裝住三本小書,據講呢種騎呢size就叫做袋裝書,比80年代《小男人周記》形式仲要細本,pack埋一齊就係一舊舊。放在書局裡是眼看手勿動,唔能夠翻閱,若果得個殼,裡面係黑白或者得文字,就真係虛有其表咯。不過好彩,攤出來的封面真係靚到痺,查實封底都好靚,個盒又好靚,總之靚靚靚。

打開裏面,嘩,有彩圖呀!香港唔知幾耐冇出過有彩圖的書啦,唔信即管去書局搵搵,除咗雜誌社o個啲吃喝玩樂保證有鴨仔團成員會買的旅遊書,或者樓盤售樓書,大部份作家的書都係雙色或黑白,上次黃偉文本《俗》,都只係純文字咋。

不過咁,人心冇厭足,若果推出非袋裝版,字體大o的,圖片大o的,box set 巨型o的,相信我願意俾多o的錢買多套!希望有心人繼續出多o的靚書,我咁願被劫呀!

2008年7月19日星期六

攻打四方城(47):殊不簡單

從小就覺得,把食物煮得難吃,是一種罪過。偏偏我的媽媽就是原罪犯,擁有化神奇為腐朽的特異功能,會把新鮮魚煮得透到又爛又散,鮮雞弄得像柴皮,青菜炒到暗啞,而且每樣餸都過鹹,一箸餸抵得住一尾鹹魚,大概有防腐作用吧。

因為不想變成鹹魚,所以從小學開始就自已下廚,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煮出來的食物總算吃不死人。許多廚師都說過,烹飪最難之處,是把簡單的食物弄得好吃,而且是不靠調味料就能吃到食物的原味。

最喜歡吃海鮮,當然也會常煮,但最美味的一趟吃蟹經驗,卻是中學時與朋友在海邊捉蟹,抓到就直接放到一大鍋滾水裏,當蟹殼變成殷紅時,大家就冒着灼傷的風險搶來吃。蟹身只手掌大,單薄的蟹肉有淡淡的海水鹹,但鮮味卻無與倫比。那是環境、人物、場景的結合,不可能在廚房中重現。

後來投身社會,發現每間大公司的食堂都同樣能煮出極其難吃的ABC餐,最恐怖的經驗,是有天要了水煮白菜,像菜乾的菜葉之間,竟是一大撮恐怖頭髮。那時剛巧發生少女被肢解案件,大家立即圍上來看奇景,還蠻認真地商量是否該叫重案組到場……

2008年7月13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46):有伴同行

每一趟旅行,都是一項「X」任務,既代表X-files的神秘,亦是算式中的乘數符號。

能遇上好拍那,食物風景都乘N次方,連最討厭的塞車塞船塞飛機,都變得樂趣無窮。若果風景很爛,大家還可以取笑人風景真的太爛;就算吃了一頓貴夾唔飽兼待應乞人憎到想打佢兩搥,但詛咒都變成二重奏,今天咒完,十年後拿來再咒,還是罵到青筋暴現嗰種,真是值回票價。

相反,若不幸與敵同眠,且而是出發前仍是好朋友,但過了首晚便同房異夢的話,旅程就如丟進兩顆老鼠屎,變成難以容易的瘡疤。需知道,乘法的算式中只要有數值是零,所得價值就是零;若不幸有負數就更慘,因為總價值亦是負數,即是搭飛機去受難。就算有人share房錢、車錢、食物錢,都抵不過照片的一角,有一位礙眼同行者,那度旅程的回憶,最好封印在潘朵拉的盒子裏,永不要打開。

孤單上路?還是柴娃娃愛熱鬧?好壞因人而異,但觀乎身邊朋友的歷經,領悟到在人生低潮時最好不要獨自去散心,因為人類在不理智情況下往往做錯多過做對。有人回來後變得更偏激,更失落,也有人在途中自殘,至於脫胎換骨者,十居其九都是骨質疏鬆,沒幾個月就打回原形。想靠旅行煥然一新?不如去瘦身啦!

2008年7月6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45):難以改編的真人真事

都說人生如戲,電影一向盛載想像的工具,理應較現實更精彩。但觀乎近年發生的真人真事,情節卻較沉悶的荷里活片更曲折,較了無起新意的港產片更可觀,也較只管耍金粉的內地大製作更發人心省,難怪電影市道愈來愈不濟了。

先說災難片,若以地震作題材,A級片當然不會缺少天崩地裂的大場面,光明與陰暗的人性在對決,最後不外乎地球毁滅,或者人類可絕地重生。但哪個編劇會想到,災區中居然有一震即散的豆腐渣校舍?這種事若在電影中出現,卻顯得非常假。

近日值得談論的,是馬其頓一名資深新聞記者,懷疑與4宗老婦被姦殺案有關。疑兇更親自撰寫有關報導,若不是內容披露了只有兇手才知道的細節,也不會惹起警方猜疑而被捕。當真相仍懸而未解,疑兇卻將頭部浸在水中自殺身亡。若這是懸疑片的結局,肯定會被批評是草草收場,不被觀眾喝倒采才怪。

警匪片向來是主要電影題材,無味神探式的故事不難重現,但一代賊王葉繼歡已無人能演活。至於魔警徐步高,就算拍得多真實也好,但大家已聽得太多,看得太多,新鮮感蕩然無存了。至於毁屍滅跡的方法,現實中有人將人體肢解切片,然後沖到馬桶裏,看來沉默的恙羊與人肉叉燒飽都無碇企了。

談到艷情片,不能不說V太案吧?錯縱複雜的情慾網內,丈夫、朋友、情夫、母女……多角關係糾纏在一起,真實得完全似假,七擒七縱七色狼也沒有那麼奇情,相信連王晶都拍不出來。唉,編劇看完都沒法不投降。

劇說喜劇是最難拍的,還好我們有一大群批政治人物免費提供材料,單是花名已經夠啜核,煲呔、四萬、掃把頭……貼切抵死。至於外貌向來唔夠man的唐唐,在立法會上爆肚說「嗰班友(被趕出酒店的旅客)條條fing喺度街度」,爛gag得來實在好笑,還有人立即以學術角度去解釋何謂「條條fing」,讓外國人乘機學多句香港俗語,總算功德無量。

現實劇目就是如此精彩,節情如有雷同,實屬悲劇。

2008年6月29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44):領導人對話網民

所有事情的第一次,印象總是特別深刻,尤其是66歲的第一次,當然值得紀念。別心邪,這裏說的是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網上處男下海,成為首個與網民對話的國家領導人。

能讓胡主席回答的3條問題都經過編輯精心挑選與過濾,萬中選一的題目卻相當「低能」:「您平時上網嗎?」、「上網都看些什麼內容?」、「網友們在網上提了不少意見和建議,您能看到嗎?」

若胡主席在首條問題就say no,或者說「今天是我首次上網」,那才算是真驚喜,可惜他的答案卻老套無比。精彩處反而是胡主席的表現竟讓「見慣世面」的媒體聲稱感到無比驚艷,還用上「破天荒」、「makes history」等肉麻形容詞,配上網民的「熱烈迴響」,各方分析家不斷解讀,令整件事件變得帶點黑色幽默。

然而那些激烈反應正好反映出國內的封閉,在虛擬警察貫切執行「和諧政策」下,網上一切雜音都被消滅殆盡,主席能聽到真正的民意嗎?要全面擁抱互聯網,必須接受他的好與壞,若網上只出現單一聲音,才是真正詭異,正如豆腐渣工程害死了無數孩子,假如父母都默不作聲,那種反人性的表現才更恐怖。

2008年6月22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43):雨天生活

當溫度高得破紀錄,雨量超晒標,熱帶地區突然寒冷,冰天雪地的國家卻有熱浪,人們都說這是天氣「反常」。但人類能追溯的歷史才不過是數千年,比起地球先生的歲數,只是小小的零頭。試想想,年初內地的暴雪,怎比得上冰河時代的嚴寒?接連一個月的雨,哪可能浮得起挪亞方舟?捱得過一關,可能又有另一道險關,最好/壞的,尚未來臨。

無論是拉尼娜抑或厄爾尼諾,對大自然來說其實都是正常事,科學的第一規條,就是任何定律都可以被推翻,所以,太陽從西邊升起的可能性不是零,只是「還未」(不是絕對不會)發生而已。

人類的力量還沒有強大到能與天對抗,所以只能盡力去適應。於是,我們習慣嗅到衣服有霉味,習慣鞋子常濕透,習慣要清理積水,習慣把傘子帶在身邊。其實對許多貪靚女士來說,晴天打傘的機會就較陰天擋雨更多,而近年更常見男士撐傘遮太陽,難道陽光真的那麼毒?

待習慣形成後,就不會覺得太煩,然後就開始向好的方面去想,例如挑一把有藍天圖案的傘子,或者在內籠畫個太陽,每次打傘時,就說:今天天晴!

2008年6月16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42):雨天穿雨靴

稱得上是時裝,當然屬季節限量,而且永遠與買家的實際需要有距離。須知道時裝的生存條件是潮,不是功能,所以才會令時裝受害者(fashion victim) 傾家蕩剷。誰有機會在街上碰到時裝狂黃偉文,不妨氹氹他說說心聲,那些悲喜交集的奇遇,肯定叫人大開眼界。

小時候居於水患嚴重的新界北,黃色的小雨靴是必備恩物,真的只有在雨天才能穿着,否則必定捱罵。等了又等,終於下雨了,腳掌突然大了一倍,還有厚厚的膠皮保護,總以為那是天下無敵的天殘腳,忍不住要見水踏水,見泥踩泥,十分暢快。雖不時有玩伴被鐵釘插穿鞋底而受傷,在下個雨天又忘了痛楚,繼續玩個痛快。

告別了小學校園,從此再沒有穿過雨靴,後來就算買了質料再好的防水行山鞋,都找不回雨靴內藏的安全感。那雙細小的黃雨靴,滿載了小時候的雨天回憶,那時的暴雨都很可愛,還沒到過海邊的孩子,覺得水浸入屋的場面如童話故事的驚險情節,就只差沒有挪亞方舟出現。

終於天晴了,當成人苦着臉清理積水,為浸壞了的家具電器而苦惱,一眾孩子們,已搶着到山溪捕捉從魚場溜走的金魚,那些低飛的蜻蜓就在身邊掠過……

2008年6月9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41):有心快語

有不少人把地震這等天災與人類製造的糾紛串連在一起,但說到底都令人難以接受。
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其中一線窗口,世上從來沒有「無心快語」,有的只是衝口而出的真心話,只是在毫無防備下「心o個句,講o個句」,後果其實很嚴重。

誰說誠實是美德?常說真話的人,總會被批評「太直、不懂轉彎、很有攻擊性」,所以大家聽到美國女星莎朗史東把西藏問題與四川大地震以「Karma」串連在一起時,大腦神經立即被觸動,破口大罵她冷血。

有媒體把Karma譯作「報應」,這個帶有惡毒意義的詞語,應用在天災之下,當然會傷害全人類(不單只中國人)的感情。但亦有人提出,Karma在佛教來說,應理解為「業」,是一個中性詞,有因果循環之意。

莎朗史東說Karma時,是一種疑問句,她起初的想法是把中國對待西藏的態度作為「因」,然後懷疑地震就是「果」,後來得到達賴方面的啟發,明白到就算是別人不好,也應以德報怨,不應期望人家大禍臨頭。換言之,她其實是在打倒昨日之我,但在這個悲傷時刻,她把心底裏愚蠢而不理智想法說出來,自然成為另一種「業」,於是得到難以預料的「惡果」。

語言擁有奇特的生命力,說的人所想,與聽的人所理解,通常有很大差距。歷史上有太多「有心快語」而闖禍的例子,正如最近前美國總統克林頓的夫人希拉里,在總統提名戰時長期落後卻不言退,反而引用甘迺迪遇刺身亡作例子,以示「什麼事都可以發生」,結果指為「咒奧巴馬遇害」,成為極涼薄發言。

香港人最愛看別人說錯話的醜態,近年最經典的例子當然是曾特首的「文革論」,他把10年浩劫比喻作「極端民主」的例子,雖然其後公開道歉及收回言論,但那番話卻在Youtube與網上長存,如潑出去的水一樣再難收回。其前任老闆董建華當然更精彩,說錯話的例子多得足夠讓出版商發行「董語錄」,成為棟篤笑的靈感來源。

《聖經》創世記第11章記載,人類因企圖興建通往天堂的巴別塔而觸怒上帝,於是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結果大家因無法溝通而難以合作,偉大的計劃就此泡湯。原來語言不是溝通的工具,而是創造誤會的根源。

2008年6月4日星期三

攻打四方城(40):聰明廣告

一直認定香煙廣告是最創意產物。煙草商有的是錢,一擲萬金買下以分鐘計的廣告時段,影片內容或雷霆萬鈞,或稀奇古怪,總之連討厭吸煙者都大呼過癮。但自從法例規定只准在煙包加上爛肺,不准公開推銷香煙後,廣告界就失去了一個大財主,那些生鬼創意亦隨之湮沒。

煙草廣告聰明之處,是它hard sell產品,靠販賣一種氣勢與感覺成功,令觀眾潛意識裏把香煙與型格聯繫在一起。後來的電訊、樓盤與賭場等廣告不過是照辦煮碗,看黎明衝鋒陷陣,洋妞在草原追逐,發哥扮賭神吃喝玩樂,這些畫面與那些產品真的毫無關係,正如你幾時見過買靚車送靚女?

無論好壞,廣告最怕是沒有人談論,今年內地最「火滾」(不是火熱)的廣告,是絨線羊毛衫商「恒源祥」的新春宣傳。長達1分鐘的廣告片,將12生肖由「鼠鼠鼠」念到「豬豬豬」,每轉一次生肖就說一遍「恒~源~祥~(慢三拍)北京奧運會贊助商」,令人煩厭到幾乎打爆電視。

一片責罵聲過後,片段卻熱爆youTube,3個月就有10多萬點擊率,因為要鬧,所以就得記住恒源祥寶號,試問哪個廣告能如此「成功」?

2008年5月25日星期日

死亡,請別輕輕帶過

8級大地震在上學時間襲來,千百座豆腐渣校舍瞬間倒塌,平日最親近的黑板與桌椅,混和了磚埋泥塵,埋葬了千名萬名乖孩子。那些稚嫩的身體,全都來不及長大。能被挖出來的可愛的蛋臉,都扭曲變形;未能重見天日的,就在廢墟中與同學一起腐化,大家手牽手走到另一個世界,永遠都是好朋友。

沒有誰較誰更該死,但孩子的將來就是成年人的希望,尤其是在一孩政策下,中國人最重視的那一點血脈就此斷掉,那些痛失兒女的父母哭聲,在災場裏顯得最悲淒。蟻民都知道,上天要搶的再也留不住,但倖存下來幼苗就要小心呵護,災後兒童心理輔導將是最重要的課題。

台灣兒童福利聯盟為四川災區提出令「受災兒童安心三要訣」:要傾聽、要安定、要遊戲。兒童心理專家亦強調,成年人不要把死亡當作忌諱,應該籍天災此教導孩子死亡的意義。談死,不是殘酷,而是必需,因為生與死從來都是很接近。

關於死地震與死亡的繪本
近年不少兒童刊物都有觸及死亡教育,其中由日本兒童文學家肥田美代子編寫,插畫師石倉欣二繪畫的《阿讓的氣球》,肯定是開導災後兒童的最佳讀物。這本圖書安放在公共圖書館的兒童圖書閣,外觀仍然簇新,翻查外借紀錄,似乎過去兩年只有不足十次被讀者帶會家去。繪本的主題分類是「地震、死亡」,是關於1995年日本神戶大地震的故事,那場奪去6345條人命的災禍(截至1996年1月14日為止),不少死者都是小孩子,他們遇事時的心態是怎樣呢?看一遍就知道。

既然是兒童繪本,當然是圖片大而字少數小,但表達手法卻極有電影感。故事以第一身作開始時,小學男生阿太突然聽到爸媽大叫:「地震,快躲到被子底下!」還來不及反應之際,阿太就在劇烈搖晃中失去知覺。僅僅揭過一頁就轉換了場景,阿太在模糊中聽到女同學阿讓微弱地叫着:「阿太,阿太。」

阿太失去知覺了,卻一直想着阿讓,小女孩的夢想是開氣球專門店,而那些氣球具有魔法力量,既能療傷自病,又能為人打打氣。阿太常跟阿讓鬥氣,其實他很喜歡她,只是說不出口。地震那天,阿讓因感冒沒有上學,阿太在她家門外徘徊,但始終沒勇氣入去探病,最後,他來不及向她說出心意。

昏迷了的阿太終於醒來了,他的腿受了傷,但已經沒有魔法氣球為他療傷了,因為阿讓被壓在房子底下,死了。一班同學變成掉落了幾塊的拼圖,永遠有缺失。在阿讓的葬禮上,大家手持氣球與她道別,心底的傷痛沒有隨着氣球升空,那份友誼與思念長存,阿讓留下來的佻皮記憶,陪伴大家努力活下去,原來阿讓沒有消失。

重點教材在書後
單看封面那幅帶童真味道的畫面,還以為又是一個發人心省的純真故事,但翻開每一頁都有新發展,猝不及防就會被書裏滲出「突然死亡」感覺打敗,其至滿鼻帶酸。短短十多頁的圖書,配上簡單的文字,用色彩不算斑爛,水彩線條不很細緻,有些構圖帶有抽象味道,但卻留有足夠的想像空間。直到最後的跨頁,看到孩子們為阿讓放氣球,阿太望着天空在問:「阿讓也看到氣球了吧?」故事就這樣結束了,但現實中的災後孩子還得繼續活下。

這冊繪本就像把人帶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待面對死亡的感覺,表達的手法很平實,甚至不帶催淚效果,但看完總會眼眶發熱。

重點教材其實是收錄在繪本後的小書,最適合成年人跟兒童一起看,內裏收錄了兒童教育學家撰寫的文章,教導旁人如何協助災後兒童再次站起來。當然還有許多有許多地震資訊,除了介紹地震的成因,以及過去百年來重大的地震災禍及傷亡情,讓孩子知道天災其實是自然現象,不是帶有因果關係的天譴。另外還有台灣大地震裏喪親孩子的真實個案,那些過來人的心路歷程,對災後的孩子來說就是如同伴站在身邊,是一帖最佳的心靈良藥。

學懂寬恕與釋懷
死神真的很任性,出沒的次序無跡可循。由日本文學家立松和平編寫,畫家伊勢英子繪畫的《海之生》,書裏有三代同堂的魚夫家庭,但在故裏卻有兩代人去世了。

太一的家族中的男丁向來都是出色的潛水漁夫,他從小就把爸爸當作偶像,因為爸爸是村裏最勇敢、最出色的漁夫。但故事甫開始,還來不及表現父慈子孝的場面,太一的爸爸就因為出海捕捉巨大的七繪魚而葬身大海。當他被發現時身上還綁着繩子,繩的另一端就是那條眼睛閃亮的大魚。救援人員無法把大魚拉動,只好把繩子割斷,讓大魚回到海洋暢泳。

失去爸爸的太一,對大海隱隱懷着恨意,於是他央求爺爺教他捕魚,終於成為出色的漁夫。但這時候,爺爺卻悄然老死,太一這次不怎麼激動,只是平靜心雙手合十,相信爺爺和爸爸都回到大海了。

太一沒有放棄捕魚,反而刻意潛到爸爸葬身之地,為的是尋找那條殺父的七繪魚。終於他發現了那條大魚,當他拿着魚刺瞄準後,魚兒卻以溫柔的眼神看着他……最後,太一沒有刺下去,反而微笑地離開,因為他明白到,大魚才是這大海的生命,人和海,是要共存,不是殺絕。太一能終於放下恨意,不是因為殺掉大魚,而是學懂寬恕與釋懷。繪本的畫面用色燦爛,以點撇的筆觸繪出帶點矇矓的畫面,有點像印像派的畫作。

孩子就是愛看圖畫,其中深受兒童歡迎的日本漫畫《鋼之鍊金術師》的中心概念是「等價交換」:「如果要得到什麼,就必須付出同等代價。」主角愛德華與弟弟艾爾凡斯很想亡母復活,與以挑戰禁忌希望以鍊術讓人體復活,最終非但召不回媽媽的靈魂,反而受到嚴勵的懲罰。

誰都知道1+1=2,但這種符合科學理論的說法,對於生命來說卻行不通。縱使每人都有一條命,但生與死卻不能一命換一命。據說,每個孩子都愛聽故事,但不是每個故事都有趣動聽,關於死亡的繪本,不想看,但不能逃避。

攻打四方城(39):遊記

那次隨損友到菲律賓的小島度假,我慣常地做「懵盛盛」的追隨者,根本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就在「外傭之國」逗留了10天,誰料回程時竟在海關受到「VIP」式的對待。

那時候等了很久才排隊走到關員前,誰料他一看到我的護照資料就兩眼放光,呼朋喚友趕來,附近幾個櫃台即時停工,原來香港居民只能在菲國免簽證逗留7天,我在不知情下變成O記(over stay,逾期居留)。

那些關員立即落力地驅散站在我背後的旅客,那個櫃台只為我服務,關員很友善,而且滿臉笑容地說:「小姐,你需罰款550披索(當時匯率約值130港元),否則不能離開。」我問款額如何釐定?他們只是笑着伸開手板。我假裝沒錢,他們就叫我離開,直至我籌到錢為止。

那個「專櫃」一直在等待,似乎收不到錢前沒有重開的意思。僵持了很久以後,我終於還是要把錢奉上,聚集在一起的3個關員拿了錢,立即興奮地在護照上蓋印,還假裝沒有聽到我要索取收據,只是揮手叫我走,還親切地叮囑「下次小心啲」,隨即一哄而散,然後遠處傳來陣陣笑聲……

這種經歷一次又一次成為話題,現在又能寫出來騙稿費,原來是有賺了。

2008年5月18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38):天災人禍

莊家說希望當局把迎奧運的人力物力,留給救災工作。08年的北京奧運,一直都夾在人禍與天災的縫隙中:藏獨的糾紛、搶聖火的激烈場面、CNN風波,是為人禍;年初有大雪,現在有大地震,則是明顯的天災。就算再不迷信,都不禁要說:真的好邪!

看到「家寶爺爺」的憂國憂民樣子,聽到樓房下孩子的哭聲,還有遠遠近近的呼天搶地,不禁要提出懸在心裏的難題:假如大地震是奧運期間發生,政府該如何處理呢?腰斬?還是繼續?該為運動員歡呼,還是因死難者默然?傳媒會該較重視奧運,還是災難的影像?又或者主畫面是比賽情景,小畫面則是頽垣敗瓦的災場,然後適時換轉,這種配搭夠諷刺吧?

看着各大媒體全天候放送的災場的文字與影像,就知道這些不是虛無縹緲的假設性問題,而是必須要嚴謹思量,甚至要擬定應變措施,否則一旦大禍臨頭就會驚惶失措。那些忽視蟾蜍集體遷移與湖水消失的專家,理應向死傷者賠罪懺悔。

面對數以萬計的生命殞落,集體悲傷透過大氣電波不斷傳播、壯大,肯定不是幾十天就能沖淡。可惜生命沒有「如果」與「早知」,回不了頭,只能祝願更多人平安無事。

2008年5月13日星期二

攻打四方城(37):虛構人生

被譽為「漫畫大臣」的日本漫畫家浦澤直樹,其經典作《Monster》裏,講述一對生於東德時代的龍鳳胎,其中妹妹被送進玫瑰大屋作實驗品,卻目睹屋內人被殺光慘況。她具細無遺地對哥哥說出那些令人震慄的經歷,但殘酷的想像卻變成哥哥的記憶,最終,哥哥成為殺人怪物。當他知道真相後,發現自已是沒記憶、沒名字的怪物,就決定策劃一場「完美自殺」,誓要變成從未生存過的虛構人物。

一個實際存在過的人,如何才能變成虛構人物呢?書裏的答案是將認識他、知道他過去的人統統殺掉,讓所有生存過的證據抹去,然後再悄悄死掉。但怪物的自殺計劃終於失敗了,變回一個軟弱的凡人。

返回現實世界,過去百萬年來生存過的數百億人中,絕大部份都是「完美地死去」,無論是流芳百世抑或遺臭萬年,能被翻查到的,都只是少數中的少數。與其說富不過三代,不如說「名不過三代」,許多人連祖父母的名字都不知道(我認罪!),但互聯網的興起卻把一切改變了。

在網上,起底與被起底都只是一click間的事。近日「藏獨少女」陳巧文的私密照、三圍數字與成長經歷流瀉於屏幕前,她說展示雪山獅子旗是支持藏民前途自決,但在網上被認定是藏獨支持者,成為「愛國」分子的攻擊對象。無論她接受與否,撥出去的私隱就如藝人淫照一樣,再也收不回來。

另一方面,在美國留學的青島女生王千源,就算她費盡唇舌辯解不是藏獨分子,還是脫不了「漢奸」之名,更連累鄉間親友都成為被攻擊對象。是的,互聯網是一條千頭蛇,千絲萬縷間自有其生命力,還衍生較真實更真實的人生,正如當日巴士阿叔罵人時,誰會想到那是頭條新聞?他的真身曝光後,反而要不斷扮演網上角色,讓虛擬吃掉實體。

有了Google、Yahoo、blogger、Facebook……以後,任何人要「完美自殺」已不可能了,現實的人卻逐漸變成在網上的虛構人物,不斷被改寫和添加,逐漸成為面目全非的另一種生物。

人生愛有恨,所以網上除了有聯繫友好的Facebook外,還有用作攻擊敵人Hatebook。

2008年5月5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36):穿上政治色彩

在變化無窮的光譜上,任何一點都可以被賦予政治色彩,但歷史上使用得最多的,卻是黑、白、紅。黑色代表沉痛,那是2003年七一遊行的指定色彩;白色代表希望,那是2004年七一遊行的集體寄望。人類總是以為白好過黑,偶然會忘記「白色恐怖」與「黑暗時期」同樣不是好日子。所謂「黑白分明」,其實是從來未存在過的主觀意願。

紅色呢?是熱情抑或冷艷?屬於喜慶還是血腥?不同時代、不同場合就有不同意義。正因為具備這種不確定的特質,才能與政治結成天作之合,人類歷史中最慘烈的10年,就是由自詡為「紅太陽」的政治家所創造。十年浩劫,殷紅的鮮血冷卻成瘀黑的傷痂,成為中國人永遠炙痛的傷口。

北京奧運再次屬於紅色,但浩瀚的紅海卻不容出現爭取人權的橙色,在一片喝采聲中,容不下一點異見,2008年的紅,跟60年代的紅,何其相似。有人說,奧運是運動會,應與政治割蓆,但選中的顏色,卻是渾然天成的政治色彩,騙不了人。

不想穿黑白紅橙藍綠,可不可以選熒光黃與姣婆紫?

2008年4月27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35):自由工作人

自幼家貧,與秘撈結下不解緣。由讀書時代體力勞動式的特賣場幫工,到唱片舖企足9個鐘的暑期工,然後是快餐店執頭執尾執碗碟的待應;升上大專後改為出賣腦力,補習、教畫、寫稿樣樣做,但部份工作就有體/腦力出,無糧出。

唱片舖是考驗腳骨力的苦工,站了3天共27小時就投降,黑臉的老闆叫我「捱唔到就快啲走」,錢?一個崩都無。但從此學會尊重所有售貨員,為他們的一雙鐵腳暗暗喝采。

其後轉到文化邊緣打滾,才明白「包青天老闆」不是最難頂,反而猛氹文化人「講心莫講金」的大老闆才更無良。需知道,張活游式的捱窮爬格仔的編輯早已吐血死光,新一代文人最希望像「貽興黃」越界出位名利雙收(雖然把口未必會咁講)。

評心而論,香港做freelance的走數情況已不算很嚴重,內地才是奇招突起。除了無止境地拖拖拖,還有未出稿費當已付錢,或者收貨之後玩失蹤,總之人人身懷鬥惡、鬥煩、鬥扮可憐等絕技,自問甘拜下風,惟有在損失大量心力腦力後止蝕斷纜。近日聽到人民幣升值的消息,想起那筆從未出現過的稿費,心裏陣陣刺痛。

2008年4月21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34):沉默的欺凌

人類不是倒模公仔,總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無論是你我他,一直都在欺凌與被欺凌當中存活。

談及「欺凌」,大家總是第一時間想起學生時代,腦海裏浮現出日劇和日本漫畫的經典畫面,那些以中小學為舞台的劇情,一大堆不同類型的欺凌人者與被欺凌者陸續登場,大家總能找到自已的影子。

沒有?別騙人,站在旁邊冷眼旁眼的,不就是你嗎?面對不公平的現象沒有發聲,就等於無聲地為惡勢力吶喊助威。正如技安(現在叫胖虎)與牙擦仔阿福(正統該叫小夫)欺負大雄故然可惡,但為何沒有同學制止呢?

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往往就是令邪惡壯大的能量,並且延續到整個社會,無論辦公室、各種社團、朋友圈子……欺凌模式無所不在。最恐怖是出現在政治層面,掌權者欺凌被統治者,將會帶來一場又一場毁滅性的大風暴。

記得剛上中學時曾成為被欺凌對象,同學總在背後小聲講,大聲笑,然後投以厭棄的目光。雖然沒被打罵,也沒有人索錢,但朋友沒半個,倒時聽到同學說「唔好同佢玩」。可是想了半天都找不到原因,委屈得幾乎想死,只差沒有膽量實行。

後來與同學關係漸漸好轉,明查暗訪下才知道是襪子出了事。那時候因為家窮,媽媽會一口氣買下幾對相同的襪子,免得丟了一隻,另外一隻就要作廢。卻不知那位眼利的同學發現我的襪子「天天同款」,就傳出「從不換襪」的謠言,於是,一個慘被欺凌的對象,就在謠言中誕生。

2008年4月14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33):奧運聖火

北京奧運宣傳攻勢可說是鋪天蓋地,但除了達官貴人或袋有餘錢的運動愛好者外,港人似乎對本地舉行的馬術比賽興趣缺缺,甚至對整項盛事未曾開始已厭膩。

直至近日奧運聖火在歐美國家傳遞,一根火炬由大量保安人員團團包圍,與群眾隔絕,卻不斷受到示威者衝擊,火爆場面成為國際頭條,並且透過博客火速在網上流傳,有字有圖有聲有影,吸引了全球平民的注視,然後大家知道,北京奧運來了,但中國是人權紀錄甚差的國家。

雖然官方把示威歸究於是藏獨分子策動,但外國真的有那麼多人支持西藏嗎?為什麼噓聲總較掌聲為響?為什麼象徵藏獨的雪山獅子旗和以手銬代替奧運五環的旗幟那麼鮮明?為什麼火炬手會「無間道」?是陰謀分子阻止中國崛起嗎?種種疑問,大概可從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找到答案。

法國運動員得到當地的奧委會及政府支持,向國際奥委會申請往北京參賽時戴上印有法文「For a better world」的襟章,傳送聖火的運動員就是戴上該襟章去拿火炬,他們聲稱不是想跟中國搞對抗,而是希望這場運動會可令人類文明有所進步,主辦國能遵循並推廣人類的普世價值。原來示威者針對的,不是聖火,不是奧運,不是中國人,而是差劣的人權狀况。

聖火在英國幾乎被搶,在巴黎4度自行熄滅,在美國要改道而行,多個地區正考慮是否傳遞聖火,再加上懸而未決的藏民騷動,運動場外的戲碼,似乎較場內比賽更吸引。

誰說體育能與政治分家?事實是兩者永遠糾纏不清。香港傳送火炬「第一棒」的,據說是特首曾蔭權,而不是首位摘下奧運金牌的港人李麗珊;能事先張揚有份傳送火炬的,是政治人物梁振英,而不是單車悍將黃金寶。那張市民無權過問的火炬手名單揭曉後,大家不妨數人頭計數,看看有多少人是政要與商賈名人,然後剩下多少名體壇健將。所以,不要相信奧運與政治無關。

2008年4月9日星期三

攻打四方城(32):跳糟

說起跳糟,就想起轉行,兩者驟眼看來相似,但骨子裏絕不一樣。

能讓打工仔跳來跳去的糟,其實屬同一類行業,例如從報館跳去報館乙,在A廣播機構跳到B公關公司。廣東人愛說「魚過塘肥」,跳糟是提升身價的踏腳石。現今世界不流行與公司談戀愛,絕大多數人當工作是「搵食工具」,你我他都夢想中六合彩,然後斬斷窮根打跛腳唔駛做。想有意義?不如索性做義工。但據說,非牟利的NGO其實最講求成本效益,而且受薪post都是筍工。

說甚麼「做生不如做熟」,早就隨着經濟起飛而消失在雲之彼端,除非是捧着鐵飯碗兼扶搖直上,否則在同一崗位做足一世,就是「沒出息」的代名詞。因此,無論是真跳糟還是假扭計,已變成打工仔上位必殺技。

但是,東方人似乎流行跳糟而很少轉行,這其實是欠缺冒險精神的表現。西方人要在新領域重新開始,80歲都不嫌遲,香港人呢?過了30歲好像已怕變,常常埋怨:「話晒喺呢行放咗幾年時間,唔想就咁嘥咗啲經驗。」然後轉眼間又10年,變成了某行業的中坑或師奶,從此永不翻身,阿門。

2008年3月30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31):兩岸,與夾在中間的香港人

馬英九在台灣總統選舉勝出後,翌日說:「你給我8年的時間,我來打下百年盛世的基礎。」無論是台灣或中國,無論是打造盛世抑或從傷痛中恢復過來,要變,都需要時間。

誰料到,1986年才成立的民進黨,在2000年奪得政權,然後在8年後又被人民遺棄;誰料到,中國能如此迅速地崛起,別說國外人側目,就連本地人亦覺不可思議,這就是時間的威力。

老家在上水,跟內地邊境僅一橋之隔,但自少聽到各種恐怖傳言,甚麼割腎變賣啦,去廁所失眼角膜啦,嚇得一直害怕回鄉,近年到台灣的次數甚至較國內更多。但是,讀了一些中國歷史書籍,又看了文化大革命史料,終於對內地犯罪現象及同胞舉動有了新見解。

台北捷運的設有博愛座,那是為有需要人士而設的優先座位;回看國內同胞爭先恐後的態度,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何嘗不是最有需要被照顧、被教育呢?他們是從混沌歲月中走來,生活經驗是「排隊會蝕底、不爭先沒飯吃」,本着博愛座的精神去看待他人,同情就會超越厭惡。

每個地區都有本難唸的經,而且正不斷改寫,要跟世界接輒,總要時間。

2008年3月25日星期二

攻打四方城(30):怎樣才算明星?

娛樂圈一直有種說法:只要有大公司看得起,就算是聾啞跛盲五音不全的人,都可以用銀彈加宣傳策略捧成明星。所以,我們有鵝公喉、說話都會走音的偶像歌手,有表情生硬不懂演戲的花瓶主角,有未紅先驕的哥仔姐仔,有抄曲抄橋扮原創的作曲家及編劇。在惡性循環下,一剎那的明星繁多,永恒的巨星卻稀有。

娛樂事業講求形象包裝沒有不妥,但其他圈子就能憑實力決勝嗎?別天真,社會大學沒有數學科,堅持加努力不等於會成功。大家都說各行業的明星「有包裝、沒內涵」,這種說法其實是半對半錯,包裝固然緊要,但是否有料卻要看個人修為。Jamie Oliver能夠成名,首要條件是煮得一手好菜,否則紅極有限;而碧咸身價能冠絕全球,憑籍的是精彩的「香蕉射球」,若他是跛的,懂少林功夫都無用。

電影《阿甘正傳》有一句經典對白:Mama always said life was like a box a chocolates,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明星就像貨架上的朱古力,未嘗真味前,只能靠包裝猜度味道,但最後能留下來的,就是包裝與內涵兼備。正如千百個財經演員中,總會有幾位最終會成為財經大師,明星們,請努力變成巨星吧。

2008年3月18日星期二

攻打四方城(29):終身學習

勤有功,戲無益。從小到大,誰都認為「學快啲,識多啲」才有着數,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社會大學……會考之後還有高考,學位之上另有碩士博士,然後還有千千萬萬種專業資格,持續進修=永久勞役,終身學習才是硬道理,從前「做到老、學到老」是令人讚賞的積極態度,如今卻變成一種纏身惡咒。

要學,當然要有策略,去年全民忙學炒股,講股座談會火熱過天王演唱會,師奶阿叔後生仔女對着財經演員的態度,肯定虔誠過拜黃大仙,畢竟拜金實際過拜神,所以股神四叔開金口,篇幅自然大過每周星座。那些教師朋友說,若學生都能夠那樣留心,肯定個個成天才。後來港股從高位回落了,又教曉大家何謂地心吸力,今次引力來自次按危機,下次可能是富豪次子娶小明星,路邊社傳言此舉乃想激死老竇,若真有其事,背後的連鎖反應認真大件事。

今年學習重點則是防止電子數據外洩,港聞版經常與科技版crossover,有時還會變身為英文版,中英對照的道歉聲明令莘莘學子得益不淺,有興緻的話,還可以上Youtube邊看邊學,好過去天皇補習社。短短三數個月間,全民電腦知識大提升,資訊科技界應該大感安慰。

小時候,曾經很天真地以為升上中學就是大個女,可以輕輕鬆鬆吃喝玩樂。換了中學校服後,才知道壓力更大,身體處於少年與成年之間,一切都蠢蠢欲動。除了課本上的知識,要學習的事物太多了,學扮大人、學老積、學反叛、學追上潮流,還有學拍拖。

爸爸媽媽那個年代,爭論還停留於「中學生應否談戀愛」,到了這一代,命題早就變成「中學生應否學避孕」,連小學生,也忙於向鄰桌的同學說我愛你愛我。稚嫰的身體幹着大人的事,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就看你的年紀和心態了。

明戀苦戀不知戀多少次,相愛不易,相處很難,最難學的,就是如何放手。可惜沒有愛情故事是完全相同,也沒有一條萬能的戀愛方程式,古往今來情竇初開的你我她,唯有在錯誤中繼續學習。

2008年3月10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28):網上購物二三事

會用e-banking,偶爾會幫襯拍賣網,試過上網訂購戲票,亦有到Amazon買書……但說到購物,有得選擇的話,也許和很多人一樣,還是喜歡「現兜兜」的銀貨兩訖交易。

台灣人愛把buy讀成偕音的「敗」,敗家,就是shopping專家,即港人愛叫的shopping精。所以罵人是敗家仔女,其實是最潮的恭維說話。妖魔總是要現形才夠恐怖,看到特價場內的血拼魔幻場面,無論是否參與其中,已經感到血脈沸騰。換了是網上購物,就算是虛擬社區內的商店大減價,都很難令網友血壓上升吧?

網上購物之所以難在香港中旺起來,主要原因正如麻利亞所說,這小城市買到心頭好實在太容易了。但買賣過程肩負了雜複的社會意義,除了具有減壓的功效,亦是社交、宣傳、殺時間的最佳動作,有些人更認定信用卡刷卡時的短促聲音是最悅耳樂章,而簽卡的一剎那更會提升身分與尊嚴(雖然多數上升的是債台)。試問在網上輸入一連串數字與字母,就算準確無誤,又怎會有這種樂趣呢?

而然,網上購物的新聞也真有趣,除了不時有耶蘇像的多士或呈現聖人樣貌的石頭,想不到連人頭骨都有得賣,卻是承惠2萬8的恐怖假貨。其他精選貨品還有屍骨、屍油、屍肉、骨灰等製成的靈異物品,許許多多的奇珍異寶就在指掌之間,一click即到,你敢買嗎?

2008年3月3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27):咩咩達人

「上杉達也愛淺倉南,比誰都愛。如果不是這樣,我真的一步也無法前進。」
「再說一次……」
「10年後我會再說。」
「每十年說一次?」
「嗯。」
「……」

以上對白,是日本漫畫家安達充經典之作《Touch》裏的對白,而且是由兩個男孩說出來,十分爆笑。

事情是這樣的,日本曾很流行「達人」電視節目,即讓某類愛好者參加大考驗,例如文具、電影、魚類等等,有一回是關於漫畫的,範圍不是某位漫畫家或某套漫畫,而是整個日本漫畫界。

多位參加者接受不同形式的考驗,從角色年紀到晚飯菜式都問,環節刁鑽抵死。最後只剩下兩位參加者,他們需重演被隨意抽出的漫畫的經典情節,那剛巧是《Touch》的示愛場面。其中一個男孩還要戴假髮扮女主角,兩人的表情對白全都要對號入座,評判拿着原裝漫畫對照,接不上的那一個便被淘汰。

所謂「達人」,對專注的事物確要達到極深入程度,較專家還要專家,正如潛在網上討論區的電腦高手,能力不比IT專才差。那天目瞪口呆地看着電視,就明白自已只是「漫畫迷」,而不是「漫畫達人」。

至於在貨倉收拾時被書壓死的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則肯定是香港文學界的達人。

2008年2月25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26):消失的後花園

小時候家貧,莫說去澳門,連海洋公園都是遙遠的夢想國。一家7口寄居於上水的小村屋,門前門後都是農地,媽媽整天埋首種菜,連種花的閒情都沒有。

那時候,踏出家門就是樂園,赤腳在泥地上走完又走,與兄姊及鄰居小孩的最佳遊戲,就是把狗屎埋在沙堆裏,然後騙對方(有時是強迫)一把抓下去,登時滿手惡臭!噁心,但好玩。

記得幾歲大時,爬上約1米深的洗菜池,一頭栽的倒了下去,幸好及時被媽媽抱起,否則小命不保,而吞下的泥水似乎仍留在肚內,難怪我至今不懂游泳(賴地硬)。

上幼稚園時搬到附近的徙置區,與街童玩伴的秘密基地就是野墳疏落的山頭,在缺乏零食的年代,我們最愛走到村郊偷人家的蔬果,後來村戶漸少,大家都趕「上樓」,荒廢的田野遺下蔬菜任人採摘,反正都沒人管了。

升上小學後,某天再到用紙皮搭建的基地,打開用報紙包裹的青澀大蕉時,竟有一大堆狗毛蟲在爬行,嚇得我頭也不回地跑掉,從此患上毛蟲恐懼症。而那些滿載記憶的青地,就是同代孩子的後花園,不久就隨徒置區遷拆而消失,最後變身成xx豪園,忘卻前生的寒酸身世。

2008年2月18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25):聖 . 教 . 慾

年初四(2月10日)出版的報紙,《東》、《太》打正旗號是陳嬌內衣相,報紙送到旺角,未放低已惹起一眾麻甩佬暇想,迅速被搶購,反而同時出閘的《蘋果》大相密密實實無料到,賣到深夜都仲有貨。?

被喻為娛樂圈「911事件」的疑似藝人裸照風波,由豬年席捲至鼠年仍未有止息象。就算把新裸照刪除,但外界看待涉事藝人的眼光已跟從前不一樣,而阿嬌(鍾欣桐)那句「很天真、很傻」,已鐵定成為08年金句之首,較諸前國家主席的江澤民怒斥香港記者的「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更流行。

互聯網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力,誰都馴服不了。若拋開道德或法律的是非對錯,就會發現這件霸佔報章頭版的事件,其實是適用於所有界別的難得教材,這到底是護身符抑或殺人兇器,就看你如何運用。

以下是幾項「學習綱領」舉隅,僅供參考。

企管界:面對突爆的醜聞,應該逃避抑或面對?逃,要如何逃?躲不過,可如何面對?值得大企業以至政府高官當模擬情景深入剖釋,spin doctor請想好對策。

消委會:若接到消費者投訴偶像的清純形象「貨不對辦」,應否受理?

醫學界:推廣個人衛生運動,提醒市民性器官可能帶有多種病菌,口交是體液交換,增加傳染疾病風險,進行前需確保伴侶健康及做好潔淨措施。

社會學:實在有太多章節可作論文題目,最好玩可能是研究報章頭版與風月版有何分別,不妨來做個測試,把新聞版與風月版並排放在一起,讓外國人猜猜哪個是成人版,結果一定很有趣。(據說近日包上膠袋的色情刊物相當滯銷,未知與事件是否有關。)

統計學:請派員站在報攤,以刊登裸照數目為基準,統計哪份報紙雜誌最好賣。據路邊那天,當3份日報送抵旺角報攤時,其中2份刊有疑似阿嬌內衣照的報紙,瞬間被搶購一空,場面哄動。

語言學:深入剖釋「網友」跟「朋友」的異同;並請以「最緊要正字」的謹慎態度,解釋何謂「正」,點解要跟老友分享?

當然,還有心理學、經濟學、教育界、法律界、警界、藝能界……等等,大家都在學習中大躍進。你呢?在裸照中學到甚麼?

2008年2月12日星期二

攻打四方城(24):和諧

歷史,真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在歷史洪流中,有太多例子告訴我們,當權者聲嘶力竭地喊出某句口號,其潛台就是「革命尚未成功」。

專制國家所追求的和諧,是建基於「雞欄理論」:雞農為求把雞養肥沽售,就把牠們困在層層疊的狹小籠中,讓雞不停地啄食飼料,一旦足磅就賣掉。這樣的雞,生存意義就是為了讓人宰割,雞權等於溫飽權,一旦雞瘟襲來,可以任意殺之。

若場主突然把籠加闊,讓雞有了少許活動空間,雖然仍然被困,但已是皇恩浩蕩,頓應叩頭主人恩典,渾然忘卻,自由自在的「走地雞」才是最人道的飼養牲畜方式。

在獄中度過逾一千天的程翔,原本是自由翱翔的知識份子,不明不白的被扣押,胡里胡塗被判間諜罪成,判刑5年。程先生從頭到尾都堅稱沒有做對不起國家的事,左中右政要都為他奔走求情,終於他能在過年前提早獲釋,回港與家人團聚。

這宗本應是和諧美事。然而,當聽到程先生說「多謝中國政府讓我提早獲釋」時,心裏不禁淒然,明明是無辜被困,為何還要多謝困他的人?那顆愛國心,不是該說是純真,還是天真。

2008年2月4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23):冬天的故事

達明一派05年重組後推出大碟《The Party》,內裏有一首歌叫《六月和十二月》,講述兩個不同個性的人同異夢的故事。人類就是喜歡mission impossible,生於沒有冬天的國家的人,最渴望度過「白色冬季」;居於冰天雪地的境地,卻祈求春天快點來臨。

正因為冷,才能突顯熱。曾經看過一本講述解剖屍體的書,書名忘記了,內裏記載了一些雪地死亡個案,發現有些死者幾近赤裸地死在雪地裏,調查後相信他們是自行脫去衣服,情詭異。

科學家研究後,發現人類在低溫下,體內溫度感應系統可能失靈,並出現神智不清的狀態,當他們接近凍死時,體溫仍然遠較外界為高,所以就會覺得「非常熱」,於是便脫衣降溫,結果死得更快。

自此以後,便特別留意凍死人的新聞,總不見「脫衣」奇聞,所以也不知上述說法是不是真的。但自從Gore-tex與羽絨衣愈來愈普遍,再加各類天蠶衣貼身保護,配上暖包暖蛋暖貼,倒是偶然聽到有人在寒天中暑暈倒,尤其是在繁忙時間迫地鐵,每條人肉沙甸魚都可能是另一個受害者。

12月的寒天,包含了6月的暑氣,奇蹟就在矛盾中蔓生。

2008年1月28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22):謊言傳千里

《The Hoax》的中文譯名應是《騙局》或《大享偽傳》,劇本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香港沒有上映,但要找DVD應該不難。

這種訛稱跟某某名人有關係,然後從中佔便宜,這種故事當然令人想起譚詠麟在1979年的舊作《假如我是真的》,他在片中飾演下鄉知青,誤打誤撞下被當成是高幹子弟,受到各方巴結奉承,漸漸地連自己都忘了是假冒的。結局是謊話被拆穿,當阿倫被拉走時,對着鏡頭大喊:「假的就犯法嗎?假如我是真的呢?」故事太真實了,在華人社會帶來一陣震撼,阿倫因而成為金馬影帝,但片子在中港同樣禁影,香港在89年才解禁,內地呢?至今仍然禁絕。

這部台灣片,最後那句對白明顯是衝着共產黨的官場生態發出的怒吼。近30年過去了,電影院不准播,影音產品不准賣,相同的劇情卻在內地不斷上演,那些跨張離譜的情節,放在電影都嫌虛假,若要拍,一定會是恐怖片。

心理學家都知道,人類有「自我實現」的心態,既可以被外界塑造,又存在自欺特質。Andy Warhol說過,在未來,每個人都可以當15分鐘名人,來到媒體爆炸的年代,謊言就是打尖的金錢,不求傳真,只求過癮,反正騙局拆穿了,又是另一段值炒作新聞,何樂而不為?

2008年1月22日星期二

爛到暈:《末世凶煞》

出爛書,為禍樹林,但讀者總算有限,還可以當廢紙回收,促進市道;拍爛片,尤其是把trailer剪得太吸引,肯定是為禍人間。那天跟S逛街,經過旺角百老匯的大銀幕,看到《末世凶煞》(Cloverfield)的片段:自由神像的巨頭跌在紐約市中心,很震撼!S說一定要看,我也附和著。

給那數十秒片段累死,於是,今天我「中招」了。這部片真的太爛了,爛的程度,完全可以用「10年難得一見」來形容,而且是名符其實爛到暈o個種。

且看電影的介紹:「一夜之間,紐約滅亡。在毫無預兆下,紐約夜空仿如發生核爆,一瞬間天崩地裂,巨大的怒吼、沉重的腳步由遠逼近,自由神像的頭顱墜落街頭,軍方介入激烈開火,全城陷入末世災難,人們慌亂逃生,只是大家都不知道他們逃避的是什麼?是異形?巨獸?恐怖襲擊?目擊過程的只有少數人倖存,真相可能永遠沒有人知道……」

然後,還有這麼的警告字句:「注意!由於本片以創新手法拍攝,場面極度逼真震撼,而且畫面會有搖晃效果,可能引致少數觀眾在觀影時感到不適。」

XYZ%&$#@$~~~~~~原來這是一套模擬用hand cam拍的片段,拿機的人多嘴、煩厭、八卦,而且技術極差。拍出來的片段,不是令少數人不適,而是大部份人頭暈。我呢?半場後已暈到想嘔,坐在座位上動彈不得,要望住出口燈箱讓視覺休息,有些人在大半場就走了,真是明智決擇。

所謂逼真,根本就是爛,哪有人遇到這種災難,還會死都拿著DV?至死不離手?而且那部機是甚麼牌子,電源竟然這麼耐用?整套片的劇情完全是搵戲來做,其求找些不知是怪獸抑或外星人出現在紐約,就說是末日,與其說無人知道真相,不如說編劇抓爆頭都想不到吧!大小情節都是無聊又犯駁,明明傷重的人,都突然會行會走,還要跑得快過奧運選手?那些逃跑者在隧道遇到怪獸,竟然可打退牠們?那段所謂感情線,既不令人感到,又沒半點情深,最搞笑是為甚麼旁人要陪男主角去找可能死了的愛人?總之這部片不濫情,但肯定不知所謂!

難委我堅持苦捱到最後,結果等不到答案,心裡只有連串對電影製作人員的「無聲問候」。撇除超爛的拍攝手法,論劇情還爛到無人有。這種扮DV想營造真實感覺的手法,做就有人試過了(如《死亡習作》),別扮高深或創新了。

呵呵,原來這套片就是被喻為「荷里活最神秘電影」,由大熱劇集《迷》(Lost) 監製JJ Abrams炮製的大爛片!名氣,有時跟屎一樣,越大越爛越臭。難怪有人將這套片叫做《暈》,真夠貼切。

下次遇到同類情況,我肯定寧願提早離場,免得浪費光陰,蝕錢蝕時間!

有仇家嗎?落點本錢,送他一套戲票吧!

2008年1月21日星期一

下個虎年,中國無老虎?

對於老虎,港人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從小聽到大的「馬路如虎口」,又或是周星馳 在電影《上海 灘賭聖》的代號「今晚打老虎」。現實中老虎固然難得一見,就算遇上亦絕對打不得,皆因老虎是受到國際公約保護的瀕危物種,兇猛背後其實極脆弱,8個亞種(subspecies)已有3個滅絕,全球只餘4128至7398隻。

在5個尚存亞種中,華南虎屬中國獨有,故又被稱為「中國虎」,專家估計尚有10至30隻在野外存活,但自80年代已不曾發現。因此,去年10月陝西 省鎮坪縣發放的「野生華南虎」照片,才會在內地外惹起哄動,可惜「平面老虎」被指來自年畫,事件變成鬧劇。

華南虎的血脈,目前全繫於圈養的68隻老虎身上,雖被列為「世界10大優先保護動物」的頭號瀕危物種,但因基因變化不足,被認定遲早滅絕。若順應天意,中國快要變成「無虎民族」,12生肖中缺少老虎,你能接受嗎?

放棄時裝救華南虎
「拯救中國虎國際基金會」的成員肯定不能接受。該會會長全莉曾是Gucci國際全球品牌管理經理,約10年前到過非洲 野生動物保護區,受野生動物生態深深感動,頓時覺得時裝與金錢都索然無味,當她知道象徵中國「虎文化」的華南虎快要絕種,不禁狐疑:「為什麼不在中國成立野生動物保護區,讓華南虎回歸自然,繼續活下去呢?」

夢想往往是來自疑問,全莉全情投入拯救華南虎工作,於2000年成立「拯救中國虎國際基金會」,籌備在中國成立華南虎的野生保護區,並獲得國際名人支持,當中包括影星成龍 、楊紫瓊 、鋼琴家郎郎、富豪鄧永鏘、英國 流行樂團Duran Duran創辦人Nick Rhodes等等。

救虎如拯救民族尊嚴
全力支持該基金的「Life of Circle」老闆兼珠寶設計師翁狄森認為,華南虎的命運與中國人很相似,「相對於龍,虎才是中國人既崇拜又敬畏的實體,牠們體型雖大,卻只是一頭大貓,掠奪性低,只有外物入侵時才會反擊,可惜被過度發展的人類逼上絕路。中國亦是一直想與西方和平共處,卻不斷受到欺侮,一度抬不起頭來。現時中國人翻身了,就不能讓虎文化丟失。作為虎的民族,拯救華南虎,就像拯救民族尊嚴」。

虎是森林之王,據說中文的「王」字就是來自華南虎的額頭斑紋,50年代仍有5000隻野生華南虎,但新中國成立後卻遇上3年災害,人民三餐不繼,官方落力推行「掃滅害人蟲」運動,鼓勵人民獵殺野獸,被列為「害獸之首」的老虎周身是寶,自然成為頭號獵殺對象。

華南虎命途多舛,翁狄森卻沒有怨恨:「那時候大家都窮,都餓,一頭老虎夠讓數十人飽餐,餘下的骨頭皮毛亦很有用,若為了生存而殺虎,沒辦法。縱觀歷史,西方國家亦導致很多大型野獸滅絕,不能憑片面之詞而抨擊中國保育不足。」在打虎英雄輩出的時代,女孩子寧嫁獵人都不愛公子,老虎成了時代犧牲品。

面對死亡生態突變
面對生死存亡,虎的生態曾經突變,翁狄森解釋:「老虎是獨居動物,但因為受到死亡威脅而成群居,遇襲時會由較強壯的老虎守在最後,可惜敵不過人類的智慧,反被一網成擒,連小虎都一併死掉。」單是1956年,各省的虎皮收購量達1750張,當時有人聲稱獨力打死108隻老虎,剛好是梁山好漢的數目;至1979年,全國全年只收到一張虎皮,同年老虎被列為一級野生動物,但已無法阻止老虎通往滅亡之路。
還好不是每頭落網華南虎都會被殺,1955至1967年間,當局將12隻雄虎與6隻母虎留下圈養,至2006年為止,各公園共飼養過385隻華南虎,現餘68隻。由於所有華南虎均產自6隻母虎,基因變化不足,不時出現畸胎或夭折,動物園內的虎群亦無甚性趣,生物學家認為華南虎很快會絕種。

真的還有野生華南虎嗎?「有!與其說這是事實,不如說是不能丟失的信念,就算暫時找不到,我們仍然相信有華南虎在郊區活着。事實上,若能證實有野生華南虎,就可以在該區落實保育行動,較易得到各種援助金,所以陝西發放的虎照片才會令人如此關注。」翁狄森說。

喜歡貓科動物,家中養了5隻貓的翁狄森指出:「2010年就是虎年,在此之前若不盡力拯救華南虎,在下一個虎年(2022年)來臨時,華南虎大概真的要絕種了,到時大家改肖貓吧。」故此,他打算設計首飾和出版影集為基金會籌款,盡力為華南虎開拓生路。

那條生路,中途站在南非,終點站是江西省的資溪縣。全莉的構想是將南華 虎野化後放返自然,由於中國欠缺相關專家及環境,只好把虎崽送到南非作訓練,然後運返內地的保育地放生。基金會成員相信老虎的生命力頑強,重返野外後必定能創造奇蹟。國家林業局對此構想非常支持,並於2002年與該基金會簽署協定,當局在資溪縣劃出226公里土地作自然保護區,更借出4隻華南虎到南非訓練,可惜名叫「希望」的雄虎受到黑猩猩襲擊,最終因心臟衰竭而死亡。

回歸自然找生機
「希望」去了,希望還在。老虎回歸自然後果然性趣勃發,母虎「國泰」與雄虎「TigerWoods」早前交媾成功,去年11月誕下首隻在境外出生的華南虎「TigerWoods Junior」,這頭小老虎正茁壯成長,是延續華南虎血脈的新希望。

萬事俱備,保護區卻不知何時落成,原因是遇到資金困難。原來國家林業局雖然支持拯救華南虎,但資金卻要基金會想辦法。截至今天為止,救虎行動的數百萬美元 開支,主要是由全莉及贊助者支付。談到下一步,翁迪森說:「若要落實保護區,最少需要2000萬美元(1.56億港元),因為要收購保護區內的農地及作出搬遷賠償,還要加設配套設施及聘用動物專家。保護區除了有華南虎,還要有其他不同動物,生態才能平衡。」

養貓容易養虎難,一頭老虎的食物開支每年約需500萬元,不少動物園為減低成本而不願飼養。而國際保育的新方向,就是要讓老虎「自己養自己」,甚至賺錢養活附近的居民,只有可持續的保育計劃才能長久。故此,非洲和印度等國家已積極發展高檔的「自然生態旅遊」。事實證明,成功的自然保護區帶來的旅遊收益,確能締造保育與經濟均衡發展的雙贏局面。

基金會的計劃,就是讓資溪的自然保護區變成中國首個生態旅遊景點,讓華南虎擺脫財政負累,並提升中國的文化視野與國際形象。親眼見過老虎的翁狄森說:「首次在印度見到老虎時,被那種王者霸氣震懾得雙腳發軟,感受到人類在大自然的渺小,中國人就是需要這種謙卑與自省。」基金會為了積極落實保護區計劃,正在尋求各界捐款,並呼籲市民落力支持。

原來,「今晚打老虎」是法文「Comment vas tu ?」的廣東譯音,意思是「你好嗎?」若有朝一日能到資溪的保育區暢遊,有緣與華南虎相遇,不妨向牠揮手說聲:「你好嗎?」

捐助拯救華南虎
--------------
聯繫:拯救中國虎國際基金會
電話:2525 8786
網址:http://www.savechinastigers.org/
--------------
以下圖片由」拯救中國虎國際基金會」提供






香港都有華南虎?

南華虎足跡走遍中國中南部,香港還沒變成石屎森林前,有不少華南虎都會由廣東省南下,來到氣候較暖的新界郊區甚至九龍過冬,惟市民視之為害人猛獸,見而殺之,終於令猛虎怕怕,不敢再來。由於老虎是游泳高手,牠們甚至能從九龍半島游至港島登岸,所以港島及大嶼山都曾有發現虎蹤的記錄,最後一頭在香港被獵殺的老虎,就是1942年葬身於赤柱。

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大學生物講師Geoffrey Herklots博士遭日軍囚禁在赤柱集中營,他撰寫《Hong Kong Countryside》一書時提及,曾聽聞老虎在夜間闖入集中營的菜園,他亦親眼目睹類似老虎的腳印,事件令守衛深夜巡邏時非常緊張,甚至會向被誤認是老虎的囚犯開槍,營內氣氛極度緊張。不過,後來傳出老虎被獵殺的消息,當年的日本或中國報紙亦有刊載虎屍相片,那塊殘舊的老虎皮至今仍留在赤柱天后廟內,但當時市民寧可相信那是動物園走失的猛獸,都不願承認老虎游水過海的事實。

放火焚林驅老虎
Herklots博士在書中記載了不少老虎在港出沒的事,並指那些都是華南虎,是從深圳與廣東地區來港過冬,一般會在上水和沙田一帶逗留2至3天便離開。 在1934及35年間的冬天,有一頭老虎連續兩年到大帽山過冬,情況罕見。在1930年代,新界區常有目睹老虎出沒的報告,部分村民會故意燒叢林,令老虎無處棲身。亦有傳言指一名砍柴村姑曾與一頭大老虎打個照面,猛虎更圍她繞了一圈,村姑嚇得將鐮刀亂舞自保,居然嚇得大虎落荒而逃,村姑立即返家報官。

虎患亦對豬農造成財物損失。1911年,約有60至70頭家豬被老虎咬死,有大嶼山居民把家豬移到小島飼養,但老虎仍渡海而至,豬農失豬後更在「兇案」現場發現約20厘米長的虎腳印,十分駭人。當時豬農面對老虎威脅,真是「有苦(虎)自己知」。

1915年獵殺「上水之虎」

事實上,除了華南虎外,亦有其他亞類老虎在港出沒,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上水之虎」。這絕對不是黑道人物稱號,而是一頭孟加拉虎。

這頭長達2.6米、重131公斤的猛虎,於1915年3月在上水一帶出沒,先後將一名歐洲裔男子及一名印度 裔警察咬死。當時專責管轄新界的助理警司當奴寶靈翰(Donald Burlingham)帶隊展開獵虎行動,最終在3月8日開槍將老虎擊斃,兩條人命一條虎命就此連成一線。而大虎頭亦被斬下製成標本,目前掛在港島山頂甘道的警隊博物館展覽,是館內最重要展品之一。

至於本港最後一次發現老虎蹤的記錄,是在1947年11月,據報當時一名香港主教在沙田發現老虎,同年亦有多宗老虎出沒的報告,可惜再沒有人拍得老虎的照片。

攻打四方城(21):旺

近日股市大幅波動,美國次按危機揚起的波瀾正逐漸向外擴散,但一切壞消息似乎無損港人迎接農曆年的興奮心情。而剛過去的聖誕節市道,據說是近10年來最好的,連工展會閉幕日不用減價促銷,因為不少存貨早就賣光了,而且是越貴越搶手。這個年頭,不怕沒錢,最怕沒貨,有些商人還真坦白地說:「個市旺到你怕!」

旺,的確很可怕!

中國人最愛講意頭,生意人對「旺」字情有獨鍾,無論黑道的夜店開張,或是街頭巷尾的大店小舖開業,最重要是想辦法「搞旺個場」。人多才夠熱鬧,旺,意味着供不應求,在經濟學角度來看,在繁榮時出現「吊高來賣」的情景才是理性現象。

於是,無論是買衫買鞋抑或買豬肉,過去是顧客永遠至上,現在換了售貨員才是話事人;當豬肉佬聽到婆仔要買十元八塊的豬潤連瘦肉,都即時面黑說「咁少無得賣」。也難怪,肉價天天創新高,但隔夜豬肉又不是優質藍籌股,長擺肯定有蝕無賺,肉價貴顧客自然少了,原來豬肉佬都是旺市受害者。

然後是食肆的餐牌經常轉換,雖然菜式還是老樣子,A餐B餐C餐跟常餐一樣奄悶,但價錢牌卻充滿生命力,不時活潑地跳動。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當加價時,商人多會用貼紙把原有價錢遮蓋,或者索性換個牌子;而減價時,一般只會在舊價錢打上交叉,然後就地寫上新低價。據路邊社師奶特派員的臨床實驗數據證明,那些「X」的確會令人心跳加速,即是加速掏出銀包來掃貨。可惜在旺市底下,近期市面多見咭紙不見「X」,還是別叫凍飲了,省回2元吧。

太多城市心理學家說過「我敗(buy)故我在」,購物清單就是人格與身份象徵,可惜就算練成「不敗」神功,還是躲不過旺市迫害,因為2008年注定屬於「加」的年代,連最不起眼的麵粉價格都成為頭條新聞的話題,真是觸目驚心!

一人當旺萬人當災,市旺,大家就得付出昂貴代價;人旺呢?連普選年期都從大家最渴望的2012年,加到「更多人接受」的2017年,死未?
旺角,顧名思義夠晒旺,不適宜患有「人群恐懼者逗留」。

2008年1月13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20):迷幻奧運

若世上有一種迷幻藥,可令人連續處於亢奮狀態達4、5年之久,大概連最嚴肅的衛道之士都會心動吧?若這顆藥能令13億人感覺良好, 甚至建立起「在國際間站起來」的極high民族自尊心,那當然一擲萬億都不為過。而那顆誘人的小丸子,在副作用出現前,還會被人稱頌為「靈丹」,正如禍國害民的鴉片都曾經有個好名字,就叫做「萬壽膏」。
是的,全世界的中國人,都權嗑這顆藥,但有些人藥力退得比較快,有些人出現抗藥性,有些則大聲say no,但總括而言,陷入迷幻境地的人仍屬大多數,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正隨着強勁拍子興奮fing頭,越夜越美麗,越近高潮越忘我。
然而,藥物的英文名稱就是「drug」(毒品),殺菌之餘亦會破壞正常細胞,所以北京的老胡同與傳統老街通通要掃清,換上大白象式的水立方與雀巢體育館,在光鮮背後,連失去甚麼都有知道。那種全民投入奧運的熱情,令人想起「大躍進」時代那種「要核子,不要褲子」的豪情,但願激情過後,這個大國不會出現最糟的後遺症:膀胱萎縮,連小便都成大問題。

2008年1月6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19):浪費

從小開始,每當吃剩飯菜,同桌長輩總會像唸經地說:「咁嘥,下世會折墮。」嘥,就是浪費。

反正沒有人能證明是不是有前世今生,對大部份人來說,上一世是乞兒抑或下一世注定做皇帝,都不及追求現世享樂那麼重要。真實的說話也許最難聽,因為現實告訴我們:「嘥得起」才是幸福指標。

嘥氣:證明還有氣,而是是很長那種。
嘥錢:有錢才有得嘥。
嘥晒:甚麼也不在乎,夠豁達。
嘥料:即是很有料。
嘥時間:總算是有空。
嘥食物:衣食應該很豐足。
嘥心機:不用捱眼瞓就好。

你說,若能不斷重覆以上種種浪費行為,多幸福啊!那兩位嫌Crepes「肉酸」的妹妹仔,顯然未試過捱餓的滋味,那一刻對她們來說,嘥相機的memory才算浪費。一個不完美的Crepes,可能會糟蹋了她們追求完美的心思,從另一角度來說,也就是對生命有要求,只是想法偏離主流而已。

可惜,事物有盡而慾無窮,世上沒有叮噹的百寶袋,所以大家還是「慳啲」吧,否則就算不是真折墮,還是會被人罵折墮。

2007年12月31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18):喧嘩的寂寞

朋友的女兒今年17歲,首次在父母的反對聲下,堅持要在平安夜跟朋友外出遊玩,「豐富」節目是先吃自助餐,然後到尖東看燈飾,倒數完繼逛、逛、逛,絕對要hae到天光才回家。

許多交通工具都通宵行駛,但這位少女回家時已是清晨,母親見她踏入家門,劈頭就說:「條街咁多人、咁無聊,都唔知有乜咁好玩。」女兒懶得理睬,洗澡後倒頭就睡,夢中沒有星辰,卻有吹不散的霓虹燈飾。

據說,聖誕節的早上,全港最少有幾十萬個家庭上演以上場景。係呢,有乜咁好玩?好玩與否,只有玩過才知道,青春少艾不去趁熱鬧,是浪費;人到中年仍然熱衷去「蒲」,則是頹廢。一直認定,只有擠在人群中無聊地浪費光陰,才會體驗到甚麼叫「寂寞」。

寂寞,是一種心態而不是狀態,尤其是在有期望之下,與預期不符就更加難受,所以越是喧鬧的地方,就散落着越多的寂寞人。當聖誕節被包裝成「普天同慶」的日子,落單的人才會覺得日子難過,正如清明或重陽時,誰會說「I'm so lonely!」呢?

2007年12月25日星期二

攻打四方城(17):悲與喜

03年6月,因藥物敏感患上急性肝炎,到醫院覆診那天剛巧是生辰,以為看完醫生就可以離開,晚上還相約了友人聚餐。誰料醫生竟以恐嚇的語氣要我即時住院,那時沙士風暴還沒有過去,醫生的嘴巴在口罩下反覆開合,「數據很差,你的心臟可能會受影響,嚴重的話會暴斃」。生與死,在那一刻交替,原先不要住院的堅持,在死亡陰影籠罩下敗陣。

當天晚上,朋友依舊赴約,據說那家意大利餐廳的氣氛很好,食物也不錯,當待應把指定的黑森林蛋糕拿到桌前,追問誰是主角?朋友撥了電話,然後說「主角在聽筒的另一端」,手機傳來最動聽的生日歌,那一刻,有人躲在被窩裏哭,那是感動的淚。

在謝絕探訪的日子中,七一大遊行到了,手機一直在響,各方朋友直擊報道眼前盛況;當天我拿着報紙在病房裏遊行,並向收拾牀舖的「阿姐」解釋廿三條有何不妥。短短幾天,同房的另外5個牀位上換了幾趟主人,有人橫臥着被抬出,有人開開心心出院。病房內的醫生護士或病人,大家心裏都作了最壞打算,誰知道自己會不會成為另一位新聞主角?

那場生日宴、那場疫症、那場遊行,我不在,我都在。

看見將軍澳發生機場巴士與另一輛巴士相撞的車禍,心裏就認定是命運之神在耍惡作劇,無論車上的人正打算去旅行,抑或是剛從外地來港,都會是悲哀的故事。誰料揭盅的情節卻較韓劇更煽情,一場車禍丟失了兩條一命,當中是一個婚禮與兩個葬禮,在帛金和禮金之間,該說「節哀順便」還是「永結同心」?祝福那對新人,可以堅強地走下去,你們並不孤單。

人類的記憶真的很神奇,會在悲與喜之間搖擺,有人牢記悲傷的章節,也有人樂觀地面對淒慘事。太多智者說過,人類在最悲哀的時候,反而會發笑,那是對命運作出最無奈的嘲笑。但願人腦可以像電腦,安裝一顆「delete」按扭,把不想記憶的事丟進「資源回收桶」,然後永久刪除。

2007年12月18日星期二

攻打四方城(16):提款

談提款,還是先說櫃員機。根據 about.com記載,櫃員機的原型早於1939年已發明,但當時並不成功。至60年代末,陸續有銀行安裝此類機器,但卻要遲至80年代才成為銀行的主流業務。

溫故不是為了懷舊,而是想說明櫃員機進入我們的生活僅廿多年,卻已經歷了極大變化。首批使用提款卡的人,直如魯迅筆下首個吃螃蟹的英雄,既勇敢又是先進的象徵,人類從那時起,習慣把財產轉化成電腦數據,然後逐漸發現,原來機器較人類可能更可靠,

櫃員機之所以能普及,源於帶有人性的「信」字,大家既相信門外的機器,又相信門內的出納員。曾幾何時,長者就是喜歡到到銀行「打躉」,單是打簿查看財產猶在,已是難以言喻的樂趣,若得到櫃枱小姐噓寒問暖,那種「熟客仔」的優越感,肯定尊貴過乜乜尊貴客戶。

後來銀行的櫃位服務有價,付不起服務費的貧窮戶被擠在外面的櫃員機,大門只差在沒掛出「無錢勿進」的牌子。今趟夭折了的提款新措施,說到底都是想「趕窮客」,但這回窮鬼趕不走,卻現出自己的鬼相,活該!

2007年12月10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15):愁人節

節日源自傳統習俗、宗教、特別人物或事件,只要歷史繼續發展,加上各國文化持續交流,值得「慶祝」的日子自然越來越多。現時內國仍未把復活或聖誕等西方節日列作法定假期,但民間已「東施效顰」地掛起各類應節裝飾,誓要找籍口狂歡一番,火樹銀花間卻嗅不到宗教的意味,徒具沒有靈魂的空殼。


每逢佳節倍思親,若無親可思,特別日子就變得沒有意義了。根據許多國家的統計數字,節日前後自殺個案特別多,在華人社區中,以「圓團」為主題的清明、瑞午、中秋及春節,都是了結生命的熱門日子。


台灣自殺防治中心早前曾發表報告,指05年清明節後一週的平均自殺人數,較全年每週平均數高出31.6%,其他「重頭節日」的自殺數字亦拋離平均數,可見表面越歡樂,背後越「死得人多」。


因此,過節最困難之處,就是如何保持心境平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羨慕他人的歡樂,不製造自己的寂寞,這樣就能平常地過日子。若能達到這種心境,不就是聖人嗎?一定要擇個好日紀念一番了。

2007年12月6日星期四

攻打四方城(14):暢銷書

書,好壞是主觀意願,有人偏愛文言古詩,有人喜歡濫情小說,誰也管不了誰的品味。

書,暢銷與滯銷就客觀數學題,1永遠勝過0,沒人垂青的作者可以自命高深,卻改不了發霉的宿命。文字是思想的另一種語言,誰都希望有聽眾,而且越多越好。所以每位文字人都渴望成為「暢銷書作家」,而「吐血文人」的時代早就過去,爬格仔動物都快變成打鍵盤的機械人,說到底吃飯要緊,尤其是所謂經典可能在下世才能定性,倒不如追求現眼的剎那光輝。

然而光輝容易捕足嗎?全球書市都在萎縮,作家的首要任務是溫飽而不是富貴,當被稱為「才子」的王貽興常說「希望有天可以單靠寫作維生」,就知道要寫出暢銷書有多難。

其實文字玩家就像賭徒,在自己的軌道運行之時,亦希望找到致勝之道,若兩者合而為一,說不定能成為「書神」,變成傳奇。多少暢銷書就是因偶然而創作出來,正如羅琳在最潦倒時寫《哈利波特》,最大的魔法在自己身上實現了。而中國最潮作家郭敬明,一年內版稅收入就有1100萬人民幣,真的好過中Jackpot。

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

攻打四方城(13):老媽熱

這陣子,坊間好像掀起一陣「老媽熱」,電影有「東京鐵塔 ─ 我的母親父親」,改編自日本創作人Lily Franky(原名:中川雅也)自傳式小說《東京鐵塔 ─ 我和老媽,有時還有老爸》,原著在當地大賣200萬本,同時備受港台讀者歡迎。故事中的老媽是典型慈母,40年的母子情無論是濃縮成三數百頁的小說,抑或是143分鐘的電影,仍然是威力強勁的催淚彈。日本母親一般都溢滿犧牲精神,願意花一生去為身邊男人,或者子女謀幸福。電影海報中,衣著新潮的男主角拖着在白髮蒼蒼、容顏慈祥的老媽,卻沒有半點娘娘腔的煽情味道,確實高難度。

港台出版界則有則學者龍應台與長子安德烈合著的《親愛的安德烈》,當龍應台與兒子分開生活4年後,發現「可愛的安安」已變成「18歲的安德烈」,她決定要重新認識這位「陌生的青年人」,於是母子3年來一直在報章上剖心置腹地通信,每個章節都在訴說兩代間的隔膜。東方人不習慣把愛說出口,西方人滿口是 I Love You,但應該如何實踐摯親的愛?中西方都摸不準。這本書不是model answer,卻是一盞值得參照的明燈。

主要內容都在報章刊載過,但仍急不及待要重溫一遍。書籤上的宣傳句子:「上一次和20歲的兒子聊天到夜深,是甚麼時候?18歲的女兒塞上耳機,徹底封閉,怎麼讓人得那麼傷心?」現實是很多家長壓根兒沒試過與兒子聊天到夜深;而看到女兒聽音樂、追偶像,則一味打鬧不休,這就是港式的兩代相處之道。

老媽,其實是不同個性的生物,曾經以為她永不會老,永遠伴在身旁,永遠會對任性的孩子忍耐與包容。直至某天,看到她的髮鬢現出斑白,眼角縐紋無止境地伸延,原本勤快的腳步變得緩慢,那種震撼力,其實與母親發倏地發現孩子長大了的感覺雷同。最心痛是,愛得太遲,要寫信給老媽,請趁早;當然,有時還有老爸。
除了老媽,有時還有老爸,龍應台於05年曾於喪父期間寫了一篇長散文《滿山遍野的茶樹開花》,討論生死與親情,細致感人而透出悲滄,輯錄於《INK》雜誌中。

2007年11月20日星期二

城打四方城(12):理想家居

已經有人太多人說過,甚至建築師與廣告人都出來懺悔了:香港的樓盤絕不是理想家居。

從屋苑名稱到廣告宣傳片,全都在販賣遙不可及的夢想,甚麼五星級用料、六星級保安、七星級智能設備……從踏進屋苑範圍就開始被監控,連離家路線都被規範了,一切都被管得緊緊的,有何理想可言?

室內佈置固然能突顯屋主品味,但室外配套其實更重要。越來越多「高級屋苑」變成私人王國,銳意趕走街外人,偌大的花圃只是裝飾品,踏單車、放狗、捉迷藏、睡午覺,通通受限制。原來被稱為「實Q」的管理員才是真主人,他們掌握了住客的作息模式,還摸熟了家家戶戶那本「難唸的經」,最大娛樂是交換私隱當情報,美其名是關心,實際上是八卦,重重關卡將千萬豪宅變成集中營。大廈門口的保安位跟神枱何其相似,不信教的住客亦要每月準時拿管理費來朝拜,慘過親戚月月來探訪。

夜不閉戶的時代早已過去,要找一幢沒有實Q的大廈難於登天,雖然有助減低失業率,亦有許多盡責的好員工。但是,理想的家居,能否提供不見實Q的歸家路?

2007年11月14日星期三

攻打四方城(11):香港怪現象

怪,原本是個好東西。
只有在民主開放的社會,人們才可以享受「怪」的權利,能夠悠然自得地以獨特方式過活,說到底都是福氣。然而甲的正經是乙的邪牌,眼睛天生就是往外看,所以人們只會留意到別人的怪,卻不察覺自己的「異稟」,於是紛爭頓起。
都說幸福並不是必然的,當怪不斷膨脹,就會變成獸,即是怪獸。怪獸擅長把別人的癖好啃掉,然後大口吞下肚,有權有勢長得夠大了,就會自以為正道,當別人的原則都是旁門左道,這種人照鏡時並沒有發現,原來自已才是母夜叉。
於是,買不買旗成為善心指標,郊野出現嚇死雀的折聲噪音,「燦」死人的燈光照亮妖獸都市……當局者以為造福人群,旁觀者認定是為禍端,有怪莫怪,其實越來越怪。不想激死只好自我安慰:跟那些好大喜功的大白象地標相比起來,這些都只是小把戲而已。
然後發現,現今社會要鬥怪、不要正派,難怪那些乜乜先生小姐阿嬸選舉,以至近日的區議會和立法會競選,似乎在選怪獸多過揀人才,騎呢大晒,你選誰?

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10):全城哈佬喂

香港人出名數口精,擅長化腐朽為神奇,從另一角度看就是化神奇為腐朽,絕招是將節日鍍金鍍銀,乜節物節都是購物節,反正找借口消費是都市人的強項兼最大樂趣。自從萬聖節變成香港人的「哈佬喂」後,這個西洋節日才開始落地開花,而且一年較一年燦爛。

城中樂園和公園都派鬼打劫,把萬聖節包裝得越來越長,但尋常人家始終視之為one night stand對象,無興趣翻查它的三世書,只喜歡有樣學樣扮鬼扮馬,Halloween晚上逛街蒲吧,滿眼盡是睇得唔嚇得的鬼怪,連街上派傳單的人都是「前世唔修」的冤鬼,營造出獨有的歡樂氣氛,畢竟西洋節日總是輕鬆愉快,開開心心又過一晚。

反觀孟蘭節才真正嚇怕街坊,整個農曆七月都有人燒衣,若不幸夜歸,總覺得孤野鬼在街頭隨餘燼飛舞,只好急急腳回家。原來東西方對鬼怪概念最大分野是前者接近真實,後者則是虛擬怪獸,難怪日本鬼片可把觀眾嚇至心臟病發,但西片卻得啖笑。中國鬼說不定大有商機,若商家能把燒街衣被包裝成最in活動,那才算是修正成果。

2007年10月29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9):國際視野

近日多位文化界blogger熱烈討論有關「國際視野」的種種事,他們一般都同意香港雖號稱是國際城市,但若以大眾媒體刊載的國際新聞的篇幅和選材來看,港人的世界觀大概只得豆豉般狹小,又瘦又黑而且還是隔夜的。另一方面,一些被視為「冷門」的國際刊物如《經濟學人》卻普及到報攤或便利都有售,證明香港不乏關注國際事務的有心人,只是小眾得被mass media拒諸門外而已。

主流媒體「與世隔絕」的傾向早就是全球化趨勢,正如紐約居民着緊隔離街爆水管會否影響供水,多於關心幾千里外的災民無水可喝,畢竟門前雪迫在眼前,誰有閒情理會地球另一端的瓦上霜?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教授的文章《請問雅典在哪裏?》就是講述台灣的「國際化」危機,內文指台灣有不少人把「國際化」簡化為「學英語運動」,以為說好英語等於能擠身國際。

這種英語至上的心態早就在香港燒起來,連中文大學都嚷着要「一刀切」推行英語授課。可惜實驗證明,懂英語不代表具備國際視野,香港有不少英語精英,但他們的眼睛只顧盯緊娛樂或財經刊物,對國際名牌還算有點認識,但翻開報紙國際版時,除非看到特別有趣的事,否則眼尾也不屑一顧。

甚麼樣的國際「大事」能激起人們追看的興致呢?近月來最能抓住港人眼球的,肯定是英國已故王妃戴安娜的死因聆訊,這位皇妃生前言行舉止受到全球注視,卻在狗仔隊尾隨下撞車死亡,留下一串問題與嘆息,她不單是英國人永遠的王妃,亦是人類共同愛戴的美麗女性。

另一宗搶佔了極高收視率的大新聞,則是法國總統薩爾科齊(Nicoloas Sarkozy)的離婚消息,她與第一夫人塞西莉亞(Cecilia)的愛情故事,體現了法國人浪漫激情與敢作敢為的個性。薩爾科齊在84年主持婚禮時對新娘塞西莉亞一見鍾情,其後兩人各自離婚再共偕連理,離離合合間各有緋聞。薩爾科齊就職不久,妻子卻公然偕異性外遊,統總戴綠帽兼被撬牆腳,難得國民看得開,近八成人認為不影響施政,這種故事拍成電影亦很叫座吧?

說到底,「食色性也」才是人類好奇心的興奮劑,若計算「國際八卦視野」,港人肯定不會輸蝕。

2007年10月25日星期四

唔俾面

不少朋友都喜歡俾面派對,即是成了facebook的用戶,連不太愛玩MSN的朋友都有a/c,新舊朋友的交往方式,已經由「手機號碼幾多?email呢?有冇玩msn?」到了近日流行的「你開o左facebook未?」很抱歉,我的答案大概是反高潮兼唔俾面(face):「未喎,都冇諗住開。」

對於facebook,最早是在《信報》的科技專欄中聽到的,大概已是兩年前的事吧?這本臉上貼金的書,由最初是哈佛學生的社區網絡到今天被微軟和Google落力搶親,聽聞身價早就突破百億美元,成為唔憂嫁的皇帝女,又是另一個網絡奇蹟。

看著facebook在蛻變,對其的操方式也算略有認識,聽到無數個奇妙故事:有人與少學同學重遇、慶幸能與遠方朋友再聯繫、組織一個共同友好圈子、不用怕朋友失散......有些人甚至每時每刻都在檢視自己的名單,看看是不是又增長了。難道名單越長,網絡越多,就代表都是朋友嗎?

人生就是人來人往,就算共同背景、共同圈子也不定談得上是朋友,友誼也有生老病死,那些缺失就是人生的一部份,何須靠硬生生的資料來記住?有時候會想,facebook的名字似乎有點意思,真正的友誼最好是建立在面對面的相處,硬鑲在書裏的情誼,有多少可以活起來?

2007年10月23日星期二

攻打四方城(8):露底

美國新英格蘭大學哲學系教授大衛‧李文斯頓‧史密斯博士在04年出版著作《我是人,所以我說謊》中,強調說謊是超越法律和道德的求生本能,文明社會若沒有謊言支撐就會崩潰。除了欺騙別人,原來人們更需要自欺,書中引述心理醫生的案列,說明一些精神病人的自欺能力較正常低,原來太誠實的人,就算不變成傻子,也被別人當作瘋子。

正因為人類是說慌動物,所以「露底」就不能靠表像去解讀,seeing is not believing,故意露的「底」是掩飾真相的最佳道具,一旦過份關注反而會被蒙騙;無意的露「底」亦未必真確,因為人心潛藏了自欺的防衛意識,說話、打扮、行為動作都是知識與潛意識的反映,眼看心與哲學家充斥,就知道人類連自己的心思都不甚了解,想要徹底裸露都無從露起。因此,謊言說上一百遍也許會成真,但政客露底一千次不可信。

每個人都有多重身分,兒子、丈夫、教師、學生……集於一身,不同場合就有不同的「底」,純白、碎花、間條或喱士通花,果真花多眼亂,至怕是底下另有風光,誰都無法一窺全豹。

2007年10月15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7):水

無色無味的水是生命泉源,其象徵的財富意義更別具深意。

自來水是富裕城市的指標之一,據說羅馬人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就開始舖設引水渠,後來更成立公共浴室供水,縱橫交錯的水管,成為文明蔓生的證據。當我們嫌家中的水不夠清純時,貧窮國家卻連舖設水管的本錢都欠奉,水把貧與富隔開,就連樽裝水都有等級之分。落後國家的水總令人喝得不放心,據說內地有些「黑心水」表面透澈,但含菌量甚至較廁所水更多,問你怕未?另一邊廂的法國進口貨卻好像特別甜美,可惜那是「疊水」富豪的專利,過去是人靠衣裝,未來可能是人靠「水裝」。

香港在60年代則飽受制水之苦,四天供水一次的情境已成為過時的集體回憶。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儲水器皿,許多家庭都有一個幾呎高的大膠筒,就算後來恢復供水,也要駁水喉慢慢讓它流滿。那是因為不知是誰說起,只要水流得夠慢,水錶就不會跳動,即是平白賺了一大桶水,而且也可預備不時之需。現今當然沒人願意在萬元一呎的樓面放大水桶,不符成本效益嘛,難怪每次爆水管制水,僅斷水幾小時就造成大亂,隨傳隨到的水已成為毒癮,戒不掉了。

2007年10月10日星期三

當全世界都係賊:《色.戒》

據說,黃金周很多內地同胞和新加坡人專程來港看《色.戒》,既為了一睹梁朝偉的蛋蛋,又為了看那7分鐘的床上戲。有些人認為好激,戴上有色眼鏡的人索性說鹹得要杯葛,無論如何,這套電影都是近期熱話。一向頗喜歡李安的電影,卻對《色.戒》很反感,原因不在於電影本身,而是發行商的處理手法:要求進場的觀眾把攝錄器材交出,還要派人在電影院巡視,阻住睇戲,即是當全世界都是賊。

原本這套是我近期首選的電影,知道有這種做法後已氣得不想看,但那時候只有百老匯院線那樣做,於是我還是去了朗豪坊看,完全沒有被查袋,開場後亦沒有職員干擾,總算還好。誰料幾天後,製作商「喜孜孜」地宣佈:所有播放《色.戒》的戲院都要實施同樣措施,哦,即係見套戲收得,財大氣粗啫,早o的講啦,我唔睇罷就!

可以預見,經此一役,以後甚麼大片都可能有這種擾民措施,到時候,我大概不會去戲院了,反而被迫成為翻版或網上下載的狂熱支持者(現在只是忠實,未算狂熱),算是一拍兩散的抵抗方法吧。

回說電影,評語是:劇本真好,製作認真,演得很爛。真的很爛,尤其是被吹捧到上天的湯唯,無論是小女生抑或特務,都是一種表情,沒有甚麼表情變化。更糟是,導演常常大特寫她的眼神,可惜卻是最大敗筆,那明明是很「有o野」的特務眼,簡直是李香琴式的奸妃演技,好在哪?就算與梁朝偉躺在床上,眼神表情仍很失敗。若作為新人的第一套電影,其實不算在差,那惜是這種級數的製作,配上現今這種程度的吹捧,在有期待之下,變得很爛。

另一位同樣爛的角色是王力宏,他並不是沒有發揮的空間,但卻演得那麼不起眼,像沒靈魂的路人甲乙丙,唉,真可惜。梁朝偉亦演得不好,這種角色對他來說,有點牽強,他的表情有時好像處於失控狀態,就算他最後坐在空房中懷緬情人,亦未能讓漢奸角色注入血肉。

《色.戒》的劇情其實很好,看後有種很悲痛而唏噓的感覺,身處動盪時代的男女,戀愛是奢侈的,愛上別人,理應得到懲罰。所以,就算演員不好,還是值得一看,不過等待DVD也無妨。

看電影的時候,不只一次想起《花樣年華》,戲中的張曼玉,很叫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