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

攻打四方城(13):老媽熱

這陣子,坊間好像掀起一陣「老媽熱」,電影有「東京鐵塔 ─ 我的母親父親」,改編自日本創作人Lily Franky(原名:中川雅也)自傳式小說《東京鐵塔 ─ 我和老媽,有時還有老爸》,原著在當地大賣200萬本,同時備受港台讀者歡迎。故事中的老媽是典型慈母,40年的母子情無論是濃縮成三數百頁的小說,抑或是143分鐘的電影,仍然是威力強勁的催淚彈。日本母親一般都溢滿犧牲精神,願意花一生去為身邊男人,或者子女謀幸福。電影海報中,衣著新潮的男主角拖着在白髮蒼蒼、容顏慈祥的老媽,卻沒有半點娘娘腔的煽情味道,確實高難度。

港台出版界則有則學者龍應台與長子安德烈合著的《親愛的安德烈》,當龍應台與兒子分開生活4年後,發現「可愛的安安」已變成「18歲的安德烈」,她決定要重新認識這位「陌生的青年人」,於是母子3年來一直在報章上剖心置腹地通信,每個章節都在訴說兩代間的隔膜。東方人不習慣把愛說出口,西方人滿口是 I Love You,但應該如何實踐摯親的愛?中西方都摸不準。這本書不是model answer,卻是一盞值得參照的明燈。

主要內容都在報章刊載過,但仍急不及待要重溫一遍。書籤上的宣傳句子:「上一次和20歲的兒子聊天到夜深,是甚麼時候?18歲的女兒塞上耳機,徹底封閉,怎麼讓人得那麼傷心?」現實是很多家長壓根兒沒試過與兒子聊天到夜深;而看到女兒聽音樂、追偶像,則一味打鬧不休,這就是港式的兩代相處之道。

老媽,其實是不同個性的生物,曾經以為她永不會老,永遠伴在身旁,永遠會對任性的孩子忍耐與包容。直至某天,看到她的髮鬢現出斑白,眼角縐紋無止境地伸延,原本勤快的腳步變得緩慢,那種震撼力,其實與母親發倏地發現孩子長大了的感覺雷同。最心痛是,愛得太遲,要寫信給老媽,請趁早;當然,有時還有老爸。
除了老媽,有時還有老爸,龍應台於05年曾於喪父期間寫了一篇長散文《滿山遍野的茶樹開花》,討論生死與親情,細致感人而透出悲滄,輯錄於《INK》雜誌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