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6日星期三

天才?

跟現在看來很成功的N談天,旁人都覺得他很能幹,懂得很多,對某方面很有天份,才能在那競爭激烈的行業幹出頭來。

知道N的學習過程後,就明白他根本不是天才,人不特別聰明,讀書成績欠佳,沒甚麼學歷,這些缺點他都知道、都承認。因為他懂得自己有多蠢,才懂得找尋自己該想走的路。

當別人在遊玩唱K的時候,他把自已弄得頭暈轉向;當三分鐘後想放棄之時,他用精神力折磨肉體,直至支持不住昏倒過去,醒來在繼續努力學習。沒有那種決心與努力,再有天份的人,只會變成庸材,沒有天份的人,只好安份做一個會自怨自艾的蠢材。

"成功是1%天才加上99%的努力",以往總覺得這話很土,當認識到「天才」時,就明白這話都是真理。

2006年9月5日星期二

炭燒雞蛋仔


在天后的中央圖書館前,嘗到炭燒雞蛋仔。年邁的謝伯伯有點在像街頭賣藝的老頭,在兩個炭爐上舞弄鐵板,像變法術一樣弄出熱騰騰的雞蛋仔,一面燒得剛好,軟軟的,另一面帶點焦,香而脆。吃下一小顆,讓兩種口感相遇,會忍不住繼續吃下去,味道淡淡的,多吃也不膩。 Posted by Hello

2006年9月4日星期一

情流心海 The Sea Inside

有沒有想過自己突然死了,世界會變成怎樣?日出日落依舊,四季交替如常,重重疊疊的生命,延綿了人類的歷史,所謂生命的尊嚴,其中意義何在?千秋萬世的哲學家想了又想,墮進了生生死死的迷思,依然沒有答案。

剛成為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的《情流心海》(The Sea Inside)是一套西班牙片,導演艾美尼巴(Alegandro Amenabar)看完了半身不遂的雷蒙森伯度(Ramon Sampedro)的自傳《Letters From Hell》後很有感觸,為了讓更多人正視安樂死的問題,於是拍成這套電影。英文原名《The Sea Inside》其實來自Ramon的其中一首詩 "Out to Sea",詩裡寓意他的內心世界有一片海洋,它浩瀚、神秘、深不可測,就像死亡一樣,人類在它面前是那麼無助,亦暗示著作者本人對死亡的渴望。

電影中,雷蒙常說:「生命在於權利,不是義務。」權利與義務都不是絕對的,人類,甚至所有生物都沒有完全掌握生命的權利,生不由己,死則由天,雖然某些人選擇自我了結以離開塵世,但絕大多數人都是在被動被死亡強吻。在宗教與倫理上,對於主動尋死一直予以負面的看法,就算再開放的國家,「安樂死」依然是一種地雷式的議題,一旦觸動,後果難料。

雷蒙與同樣患上四肢麻痺症的神父對話時,雷蒙認為「以自由換成生命的不是生命」,他沒有選擇死亡的權利;神父卻說「以生命換成的自由不是自由」,他連轉身的自由都沒有。

當別人問雷蒙為甚麼常常笑,他說,當你一切都要依靠別人時,只好學懂以笑來哭泣。哭和笑是一種表情,不是歡樂或悲哀的象徵。

每個人都是沙灘上一粒細沙微塵,多一顆不多,少一顆也不遺憾,然而聚在一起就成了沙灘。假如你是雷蒙,要生還是要死?

人總有獨行的時候,無論是跑馬拉松,結束一段關係,離開一個家,還是要到另一個世界。

想起由作家張小嫻的詩: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裡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裡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對愛你的人
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