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0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50):社會企業

民間活動就像野花野草,沒人打理時長得最茂盛,一旦被人刻意栽培、胡亂施肥、好心規劃時,絕大多數都沒有好下場。當官方還未發掘出「社會企業」之名,街頭巷尾早就有其生存之道,然而冠上「企業」的好聽名銜後,卻反而難以肆意蔓生。

民間智慧從來都是超脫官方想像,主觀地認為,真正隱於市的小生意,該是免商業登記,可以隨時變掛的賺錢活兒。最典型例子當然是無牌小販,夏天可以賣甜品,冬天轉賣糯米飯;早上趕造三文治,下午出售砵仔糕,沒烹飪天分的可以賣成衣、水果或者玩具,生意旺時還就聘用相熟鄰居幫手……也許不能富貴,但不少人就是這樣養活了整個家庭。

不想站到街頭,還可以替人家包伙食、照顧小孩、出租電子遊戲機、做美容、弄木工,只要有氣有力,容易賺得溫飽。那時候,「綜援」曾經是一個遙遠的傳說名詞。

無名無牌的生存罅隙,隨規劃與城市法規日漸「完善」而遠去,當公屋商場盡收在領匯旗下,莫說是捐窿損罅的小生意不能生存,連攞正牌交租的街坊生意都被大財團趕絕,所謂「社會企業」,變成現在式與未來式的傳說名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