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4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52):美食媒體

香港的食肆營商環境從來都是「超級得天獨厚」,老闆總要面對超貴的租金、超高的成本、超多的員工流失率、超快出現的copy cat等問題,除非是家族生意兼買了舖位,否則想長久經營實在困難,所以香港絕少會中「百年老舖」的餐廳。

一名任職副刊記者的朋友說,在香港搞美食指南最困難,因為從酬備到出版最少要三數個月,但到書刊面世時,部份店舖已經結業或遭迫遷,指南就變成「老點書」,惹來讀者的咒罵。而一年後,書裏的店舖最少有一至兩成消失了,朋友笑說:「其實那是歷史書,10年後,大部份食店都已成為歷史陳蹟。」

香港人出名為食,食飲雜誌或電視節目多不眾數,但值得/能夠被「推介」的食肆其實是不算多,在憎多粥少情況下,記者與食家為了「有米落鑊」,搶先或翻炒新舊食店,愈多人推介的,客人越多,食物質素與服務就難以維持,於是人龍就愈來愈短,到熱潮一過,租金已貴翻天,於是又一間食肆陣亡。

試想想這些年來,多少間原本質素不錯兼有人情味的小店,在各方推介逐漸通向死亡之路?所以,樓下茶餐廳的奶茶有多香滑,我知道就好了,才不會告訴蔡瀾呢!

2008年8月17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51):看奧運

據說,全球有三分一人在追看奧運,以全球總人口是60億來計算,即有20億人沉醉在各式各樣的運動競技中。可惜,我是人類的「大多數」,中國人的「極小數」,即是,非但不會追看奧運,甚至,感到很煩厭。

長達兩個多星期的賽期裏,無論怎樣閃躲都沒法「避運」(國內潮語,即避開奧運),更準確一點來說,是從6年前申奧成功開始,國家就活在五環緊套虛幻中。在開幕式前,李寧燃點聖火之後,整個民族迴蕩着「百年一夢」的浮跨字句。聽了就想:百年前,中國人懂奧運個屁?甚至現在,連如何觀賽都成為「國民教育」,從衣著都舉手投足都要統一,卻不懂百花齊放的可貴。

對於不愛看體育賽事,也沒有大太民族自豪感的觀眾,看到聽到奧運比賽的電視節目實在是活受罪。因為能被電視台選中的,一定是與香港或中國有關的賽事,然後旁述不斷地說「我們的中國」、「我們的香港」,彷彿又回到以為國家是世界中心的狀態,很吵耳。

既然奧運躲不過,唯有往精彩處看,暫時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在開幕式唱歌的小女孩,其「天使聲音」原來是幕後代唱。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樂總監陳其鋼解說是為了「國家利益」,由漂亮的林妙可出場,相貌沒那麼別緻的楊沛宜躲在後面。唉,原來國家利益建基於「以貌取人」之上,噢,我明白了。

2008年8月13日星期三

三位公僕,走好

大家都說,我黑仔,我是剋星吧?每次做審稿的位置,總有大事發生,這趟最邪門,一天之內,有3位公僕殉職。

31歲交警蘇志豪,為奧馬護送要員為撞車身亡。

然後是消防隊目蕭永方及他的徒弟陳兆龍,在云云紀律部隊,消防員的形象無疑是最好的,連工作性質都那麼純淨。所以,對他們總是偏私的,就連早連西頁長命斜大車禍,當有責罵消防員在車身殘骸前拍照,心裡就替他們不值,難道在較早之前,大家看不到他們正奮力救人嗎?盡力完成工作後拍照,不值得嚴勵責罵吧?

那些頹垣敗瓦,那些濃煙烈焰,對平民百性當然是危險勿近,但對消防員來說,卻是必須趕赴的戰場。當日報章連番責罵拍照的消防員時,我真想寫一封信為他們抱不平,可惜,只寫到一半,沒有完成,當然也沒寄出,有點後悔。

紀律部隊在穿上制服時斷了氣,總是令人傷感,這些消防員的故事,閃亮人心,只可惜我們對蘇志豪知得太少,三位公僕,你們可以卸甲了,一路走好!圖片來源:衙門--警察討論區

2008年8月10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50):社會企業

民間活動就像野花野草,沒人打理時長得最茂盛,一旦被人刻意栽培、胡亂施肥、好心規劃時,絕大多數都沒有好下場。當官方還未發掘出「社會企業」之名,街頭巷尾早就有其生存之道,然而冠上「企業」的好聽名銜後,卻反而難以肆意蔓生。

民間智慧從來都是超脫官方想像,主觀地認為,真正隱於市的小生意,該是免商業登記,可以隨時變掛的賺錢活兒。最典型例子當然是無牌小販,夏天可以賣甜品,冬天轉賣糯米飯;早上趕造三文治,下午出售砵仔糕,沒烹飪天分的可以賣成衣、水果或者玩具,生意旺時還就聘用相熟鄰居幫手……也許不能富貴,但不少人就是這樣養活了整個家庭。

不想站到街頭,還可以替人家包伙食、照顧小孩、出租電子遊戲機、做美容、弄木工,只要有氣有力,容易賺得溫飽。那時候,「綜援」曾經是一個遙遠的傳說名詞。

無名無牌的生存罅隙,隨規劃與城市法規日漸「完善」而遠去,當公屋商場盡收在領匯旗下,莫說是捐窿損罅的小生意不能生存,連攞正牌交租的街坊生意都被大財團趕絕,所謂「社會企業」,變成現在式與未來式的傳說名詞。

2008年8月3日星期日

攻打四方城(49):關於錢……

只要把人民幣摺成風琴狀,就能看到不同表情的毛主席。

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發明是甚麼?不是文房四寶,也不是粥粉麵飯,而是錢。

就算是獨活在孤島的魯賓遜,除非有錢買起整個島,否則某天那個小島要被「打造」成旅遊項目,他這種原住民還得被迫遷。因此,無論是貪戀銅臭抑或自命清高,沒有錢,的確萬萬不能。

花了數千年時間,終於從以物易物發展到虛擬貨幣,金錢令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轉化成人與制度之間的信任,是名符其實的「認錢不認人」。貨幣背後的信念一旦崩潰,任何國家都要跨台。若要引經據典談論金錢的歷史,大概寫論文都嫌太短,今趟,不如先談談金錢的趣事。

錢,的確會令人瘋狂。

近日最經典例子,幕過於中港兩地瘋狂炒賣奧運紀念鈔票。7月初內地率先捲起頭浪,銀行發行600萬張10元人民幣奧運紀念鈔,據說在全國各大城市均掀起搶兌潮,僅15分鐘就換完。炒賣價有如過山車,以5張連號的鈔票計算,炒價由800到5000元,只是何時覆舟。

那股浪潮後來翻過來香港,排隊黨無懼黃色暴雨,等足三日三夜,龍頭盡處,就是等收錢。付鈔票,買鈔票,一來一回間,錢就多了,堪稱是現代煉金術。

錢,的確能令國家覆亡。

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家津巴布韋(Republic of Zimbabwe),本身已世界通貨膨脹率最高的國家,今年又創新高,達到百分之220萬。不懂得計算嗎?簡單來說,是年初賣100元的東西,年底賣220萬元。該國中央統計局較早前露透,單是今年2月,年通貨膨脹率達百分之16.5萬。

處於惡性通貨膨脹的局面下,民間智慧如何對待金錢呢?中央銀行宣布發行一千億面額的鈔票,這張12位數字的銀紙,面世時只足夠買一個麵包,幾天後的價值,隨地心吸力急墜。由於每次交易都是海鮮價,銀行體系基本上陷入崩潰,沒有商人願意簽訂長期合約,因為誰都沒法計算貨品的將來價值。於是,人民又回復到以物易物的狀態,飯票糧票較鈔票更得人重視。

錢,的確會令人發笑。

跟升值貶值沒有關係,而是毛主席原來會平嘴又會笑。首次是在陳果電影《人民公廁》裏看到,戲中的小孩拿出10元人民幣,在毛主席的面上垂直摺成風琴狀,然後上下搖擺,就看到愁眉與發笑的毛主席,有趣極了。會笑會哭,從來都是金錢的兩種面貌,你看到哪一面?

伸延閱讀:
《金錢簡史》The History of Money: from Sandstond to Cyberspace--by Jack Weather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