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3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1):名字

adang@雲層之上
據內地媒體報道,重慶市一名市民欲將兒子的姓名從「歐陽祖民」改作「歐陽成功奮發圖強」,期望兒子可人如其名發奮向上,但因國內規定市民名字不能超過6 個字而被拒,事件引起網民熱烈討論。

自從人類發展成群體社會後,改名換姓就成為終身大事,無論東方西方,除非是父親「賴帳」或特別原因,否則新生兒都跟隨父姓,這是父權社會的體現。但早在母系社會年代,大部分媽媽母親都知道誰是孩子經手人,因此一般嬰兒都隨母姓,而「姓」就是「女+生」的會意字。

就算是連流落荒島的魯賓遜都要有個好名字,只要他在島上留下署名,一旦荒島被開發,別人才能知道這裏曾經住了一位叫「魯賓遜」的人。

所以連九龍皇帝曾灶財生前出巡留墨寶時,其名字都寫得特別大而有勁,可惜卻敵不過僵硬的官僚制度,墨寶都幾乎被清洗殆盡。

姓名除了用來互相稱呼及方便當權者施政外,還有非常重要的實質作用。我們的祖先早於五千年前就有名有姓了,那時候的「姓」來自居住的村落, 「氏」則由君主賜封的土地、爵位、官職或按死後追封的功名而得,是名門望族的標記。

當時科技並不發達,也不知道什麼是DNA,但憑經驗就知道近親通婚不利繁衍,故同姓草民不能結合,同氏貴族則可通婚,那是最原始的優生學。

現代人仍然信奉「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的傳統智慧,一般18 歲以上市民,花數百元就能到律師行辦理改名手續,但最多是6 個中文字或40 個英文字母,否則身分證就不能顯示。

數年前一位婦人因為嚮往天空燕子自由飛翔,遂改名為「小小燕子」,英文名「Little LittleBird」,名字趣怪成為傳媒追訪對象。

編輯小姐把這個欄目命名為「攻打四方城」,不懂打牌的我卻像闖進麻將館,與3 位素未謀面的作家「坐埋一枱」隔空交手,有說賭桌上最能看出人的真品性,從有趣的欄名開始一場未知的文字賭局,一定很好玩。
===========
公園仔@香港仔公國

9 歲神童詩鈞的名字改得好,既有千鈞之勢,又富詩意,可謂剛柔並濟,與詩鈞既喜歡和大朋友討論學問,又鍾意和幼稚園同窗下棋的兼收並蓄性格一致。

公園仔的名字也厲害,有傲立中華山巔之意,可是兒時體弱多病,家母擔心孩子養不大。求神問卜,解救方法是棄用鋒芒過露的原名,另改一個文弱溫婉的別號。公園仔竟然就此存活下來,連要命的哮喘都斷尾了。

昔日夭折率高,小孩的乳名甚至本名反而更刻意的低調,叫阿豬、阿狗。據說就是寄望幼童有雜種畜牲天生天養的生命力和抵抗力。那時候,人們最關心的是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下來,而不是談「資優」。

科學昌明,新一代兒童的夭折率大降,肉體上的存活已不再是個難關,然而心靈上能否應付到現今世界的種種挫折和荼毒,則是另一回事。

資優生新聞氾濫,令人重提「唯願孩兒愚且魯」。此一反調似是高明,卻忽視了殘酷的客觀現實。面對功利的社會和離不開考試成績的教育, 「愚而魯」幾乎等於多災多難。
===========
麻利亞@我愛故我在

天空灰灰沉沉的日子我的耳筒裏播着Justin Timberlake 的What goes around,裏面有一句: 「I was ready to give you my name」。一首講自作自受的恨情歌,裏面竟有這一句感動的話。

小時候常在幻想自己的婚宴上究竟會寫着乜乜聯婚,我姓鄧,基本上任何姓氏拼過來都顯得好難聽。外國人還好,名字可以撐得水蛇春咁長仍然很有美感;中國人強加丈夫的姓氏在自己名字之前,很少出現好聽的配搭。

除了政界名人外,已很少聽到有女人會把丈夫姓氏加進名字之中。

男友的父母都不算是熱情如火的人,兩個人淡淡然的過了白金婚紀念;平常逛街不拖手,看電視都要坐得老遠,各有各的地盤;但看來硬朗又獨立的Auntie 所有登記銀行戶口機票信用卡車牌身分證等等,都放了Uncle 的姓氏在最前面。

這就是暗地裏滲出來的深情和浪漫,我自己覺得。

女人常常愛想像自己的下半生(或者應該說,我自己常常幻想……)。我花了10 年時間去愛上自己的名字,但如果這刻一個對的人對我說:I am readyto give you my name;我會……暈低,實在太有型了!
===========
鄧肇恒@Speechlessness.com
有說,我城近年的出生率不斷下降,父母長輩給嬰孩取名也愈來愈獨特複雜,不時引用風雅古籍,精挑思哲經典,或乾脆聽從風水師的意見,採用不常見但符合五行法則的古字或異體字,每一筆劃勾勒都顯盡心思計算。

不過,就算是更獨特離奇的名字,始終還是語言符號,指涉意義看來穩定有序,卻未必容不下放任嬉戲。

據英國雜誌IT Week 報道,最近有一對中國家長希望替男嬰取名「@」,因其發音接近普通話裏的「愛他」,最後雖然被官方駁回申請,但仍然登上國際花絮奇聞,其實也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正如不少朋友在工作間都習慣用上另一「化名」行走江湖,我們雖然不是特務,但都懂得玩弄不同的名字符號變戲法,有時候甚至玩得出神入化。

不相信嗎?近年致電餐廳訂位吃飯,接線的侍應除了要求留下姓氏和聯絡電話,總愛追問閣下的「initial」(即名字的首英文字母),一方面方便入座前再次核對身分,另一方面也有心無意預先送上免費的中產專業想像。雖說禮多人不怪,這種甜膩的名字玩法,倒有點讓人吃不消。
---刊於9月2日星期日《明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