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9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9):國際視野

近日多位文化界blogger熱烈討論有關「國際視野」的種種事,他們一般都同意香港雖號稱是國際城市,但若以大眾媒體刊載的國際新聞的篇幅和選材來看,港人的世界觀大概只得豆豉般狹小,又瘦又黑而且還是隔夜的。另一方面,一些被視為「冷門」的國際刊物如《經濟學人》卻普及到報攤或便利都有售,證明香港不乏關注國際事務的有心人,只是小眾得被mass media拒諸門外而已。

主流媒體「與世隔絕」的傾向早就是全球化趨勢,正如紐約居民着緊隔離街爆水管會否影響供水,多於關心幾千里外的災民無水可喝,畢竟門前雪迫在眼前,誰有閒情理會地球另一端的瓦上霜?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教授的文章《請問雅典在哪裏?》就是講述台灣的「國際化」危機,內文指台灣有不少人把「國際化」簡化為「學英語運動」,以為說好英語等於能擠身國際。

這種英語至上的心態早就在香港燒起來,連中文大學都嚷着要「一刀切」推行英語授課。可惜實驗證明,懂英語不代表具備國際視野,香港有不少英語精英,但他們的眼睛只顧盯緊娛樂或財經刊物,對國際名牌還算有點認識,但翻開報紙國際版時,除非看到特別有趣的事,否則眼尾也不屑一顧。

甚麼樣的國際「大事」能激起人們追看的興致呢?近月來最能抓住港人眼球的,肯定是英國已故王妃戴安娜的死因聆訊,這位皇妃生前言行舉止受到全球注視,卻在狗仔隊尾隨下撞車死亡,留下一串問題與嘆息,她不單是英國人永遠的王妃,亦是人類共同愛戴的美麗女性。

另一宗搶佔了極高收視率的大新聞,則是法國總統薩爾科齊(Nicoloas Sarkozy)的離婚消息,她與第一夫人塞西莉亞(Cecilia)的愛情故事,體現了法國人浪漫激情與敢作敢為的個性。薩爾科齊在84年主持婚禮時對新娘塞西莉亞一見鍾情,其後兩人各自離婚再共偕連理,離離合合間各有緋聞。薩爾科齊就職不久,妻子卻公然偕異性外遊,統總戴綠帽兼被撬牆腳,難得國民看得開,近八成人認為不影響施政,這種故事拍成電影亦很叫座吧?

說到底,「食色性也」才是人類好奇心的興奮劑,若計算「國際八卦視野」,港人肯定不會輸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