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5日星期一

攻打四方城(7):水

無色無味的水是生命泉源,其象徵的財富意義更別具深意。

自來水是富裕城市的指標之一,據說羅馬人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就開始舖設引水渠,後來更成立公共浴室供水,縱橫交錯的水管,成為文明蔓生的證據。當我們嫌家中的水不夠清純時,貧窮國家卻連舖設水管的本錢都欠奉,水把貧與富隔開,就連樽裝水都有等級之分。落後國家的水總令人喝得不放心,據說內地有些「黑心水」表面透澈,但含菌量甚至較廁所水更多,問你怕未?另一邊廂的法國進口貨卻好像特別甜美,可惜那是「疊水」富豪的專利,過去是人靠衣裝,未來可能是人靠「水裝」。

香港在60年代則飽受制水之苦,四天供水一次的情境已成為過時的集體回憶。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儲水器皿,許多家庭都有一個幾呎高的大膠筒,就算後來恢復供水,也要駁水喉慢慢讓它流滿。那是因為不知是誰說起,只要水流得夠慢,水錶就不會跳動,即是平白賺了一大桶水,而且也可預備不時之需。現今當然沒人願意在萬元一呎的樓面放大水桶,不符成本效益嘛,難怪每次爆水管制水,僅斷水幾小時就造成大亂,隨傳隨到的水已成為毒癮,戒不掉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