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9日星期四

MJ死亡的傳媒啟示

米高積遜(MJ)走了,「流行曲之王」駕崩消息,像核彈空投到媒體,成為全世界的頭條新聞。這場沒有煙硝的資訊戰,媒體專家判定是社交網站勝出,Twitter和Facebook等新秀,技術擊倒了CNN、BBC、MSNBC及FOX等新聞巨頭,而搶先證實MJ死訊的,是專爆八卦娛樂秘聞的美國TMZ.com,該網站其後亦率先披露MJ舞台上的最後遺照,成為MJ死後的權威消息來源,一舉成名天下知。

生死差之毫釐,對傳統媒體來說,訃聞是最不能出錯的新聞,未有確實證據前都不敢公告,錯失先機亦情有可原。而在MJ身故一役,這一秒傳出噩耗,下一秒已有千萬名網民接到消息,大家搶先在Youtube、twitter、facebook裏開著自己的悼念會,看MV、寫網誌、與同道人交流,在快速的web2.0之下,傳統媒體顯得遲頓笨重,慢了不止三拍,而隔日出版的報章,更加是明日黃花的二手記憶。MJ之死象徵互聯網的資訊傳遞速度及多樣性,已全面超越傳統媒體。

每逢有重大事情發生,群眾就會瘋狂地追逐資訊,CNN有這樣的標題:「MJ死,互聯網幾乎陪葬」(Jackson dies, almost takes Internet with him)。MJ憑一人之力,擊潰了網上巨鯨,CNN點擊量突然暴升五倍,一度癱瘓;Google伺服器以為受到恐怖襲擊,最少有三十五分鐘無法顯示MJ的搜尋結果;facebook一度不能更新,AOL聊天軟件投降四十分鐘;twitter每秒鐘冒出五千條「小鳥叫聲」(tweets),哀號了六萬六千五百次之後,網站大概因大嘈吵而一度關閉冷靜……再多的伺服器都滿足不了渴求資訊的群眾,網站逐一被衝倒,那是王者最後惡作劇。

過去互聯網只是媒體的附屬品,往往是新聞廣播或出版後,隔一段時間會轉載上網,那段滯後時間成為傳統媒體存在價值的安全網。然而,隨着電訊器材普及化,全球已進入「全民記者」年代,滯後時間逐漸縮短,加上網絡資訊多樣化及跨國界,傳媒反過來被牽着走。事實上,從湖北石首市群眾運動,到伊朗大選示威等,都是由網絡帶動傳媒;而社交網站對群眾的影力,可能已甚於傳統傳播媒介。

相對影音傳媒來說,互聯網對報章事業衝擊最大。MJ是在清晨時分死亡,新一天的報章才剛印好,隔天出版的報紙,刊載的都已經是在網上或電視台翻炒再翻炒的「舊聞」。雖然,翌日報紙較平常銷量更好,原因是具有「剩餘價值」,即可用作收藏紀念,並有傳統讀者捧場。但是,報紙的新鮮感及影響力已逐漸消散,長遠來說,將不能避免銷量下跌或被邊緣化的厄運。

傳統媒體的出路在何處呢?答案就在每人必備的手機。

美國傳媒報道,當紐約時代廣場屏幕播出MJ逝世的消息,群眾紛紛聚集,然後拿出手機猛按,有人趕及向親友報喪,更多人是立即上網追看最新消息,然後看幾段MTV悼念,未回到家已在網誌上寫完感想,還成為懷念MJ社團的成員……

人類的溝通方式已進入「後手機年代」,手機不單是語音通話工具,而是集合資訊、溝通、社交娛樂的載體,iPhone已搶先一步作出亮麗示範,一機在手,可以把電視、電腦、報紙及隨身聽一一掃走。傳統的生機在於如何在手機內搶灘,日後用戶的眼球將緊盯到小屏幕上,若不能吸引眼球守視,或者滿足於停留在紙張上的方寸,將逃不掉被淘汰的命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