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出版界則有則學者龍應台與長子安德烈合著的《親愛的安德烈》,當龍應台與兒子分開生活4年後,發現「可愛的安安」已變成「18歲的安德烈」,她決定要重新認識這位「陌生的青年人」,於是母子3年來一直在報章上剖心置腹地通信,每個章節都在訴說兩代間的隔膜。東方人不習慣把愛說出口,西方人滿口是 I Love You,但應該如何實踐摯親的愛?中西方都摸不準。這本書不是model answer,卻是一盞值得參照的明燈。
主要內容都在報章刊載過,但仍急不及待要重溫一遍。書籤上的宣傳句子:「上一次和20歲的兒子聊天到夜深,是甚麼時候?18歲的女兒塞上耳機,徹底封閉,怎麼讓人得那麼傷心?」現實是很多家長壓根兒沒試過與兒子聊天到夜深;而看到女兒聽音樂、追偶像,則一味打鬧不休,這就是港式的兩代相處之道。
老媽,其實是不同個性的生物,曾經以為她永不會老,永遠伴在身旁,永遠會對任性的孩子忍耐與包容。直至某天,看到她的髮鬢現出斑白,眼角縐紋無止境地伸延,原本勤快的腳步變得緩慢,那種震撼力,其實與母親發倏地發現孩子長大了的感覺雷同。最心痛是,愛得太遲,要寫信給老媽,請趁早;當然,有時還有老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