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69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在月球踏出「人類的一小步」,讓世人知道小星球上沒有嫦娥、吳剛、玉兔,中秋的浪漫詩意頃刻間灰飛煙滅,化成商品肆虐的消費(浪費?)日子。中秋節於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與蟻民何干?所謂節日,全說穿了都是人類無中生有的玩意,時代進步則是摧毁與重塑「人造傳統」的最佳武器,月餅從何而來,燈籠因何而去,一切掌握在商人與當權者手中。
中秋與燭光可貴之處,在於會一瞬即逝,這個世界早就厭棄「天長地久」。人們懷念紙燈籠與蠟燭,其實是依戀有冒險味道的童年時代,因為以往小孩只有中秋節前後幾天才可「奉旨放火」,但放幾得趟身體就長高了,寧願投身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漸漸忘卻純真的燭光。因此,與其說別人奪去火苗,不如說心中那團火太易熄滅,就算政府不禁,有多少成年人有閒情日緻去煲蠟?
然而選擇權還是很重要,制定政策人似乎忘了自己的青葱歲月,忘記被火灼傷雖然很痛,但卻是最寶貴的一課。當小孩獨自提着燃點蠟燭的燈籠往外走,就是成長的第一步,他們總能在光影中找到自主。可惜現代孩子與火絕緣,難怪看似永遠長不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